以良性生態涵養未來(體壇觀瀾)

——關於足球健康發展的思考之三

劉碩陽

2017年01月11日04: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職業聯賽的繁榮根本在於人才,購買外援是一種方式,培養本土球員也是一種方式,二者之間的平衡與良性互動,決定著聯賽可持續發展的根基

  

  首屆“中國杯”足球賽1月10日開幕,身為東道主的中國隊卻遭遇了不大不小的尷尬,此次參賽陣容多為邊緣國腳和年輕球員,不少球迷都覺得陌生。究其原因,他們在聯賽中上場時間不多,自然給人的印象不深。問題的另一面,透射出外援在俱樂部關鍵位置上的“絕對話語權”,也壓縮了本土球員的成長空間。

  當然,將國內優秀球員的匱乏歸咎於外援並不公平,關鍵還在於自身青訓體系的短板。但在國內優秀人才青黃不接的階段,外援在轉會市場上的“豪氣沖天”,也免不了會對聯賽的發展路徑造成反向牽制。同時還應該注意的是,為數不多的國內優秀球員的身價也隨之水漲船高,是否也應該認真評估這種效應的正反兩面?

  市場影響著中超聯賽的興衰,這沒什麼不對。但如同硬幣的兩面,良性市場的運行,離不開規則的制約和價值觀的引導。眼下的中超俱樂部大都嚴重虧損,買起人來依然是財大氣粗的勁頭,這是追求短期效益還是能長久發展?國內職業足球聯賽創立的時間不長,但也有20多年,有些曾經“風生水起”的“豪門”已然湮沒。前車之鑒不可忘,聯賽和資本之間的關系應該如何界定、如何互動,這依然是需要反思的問題。否則,聯賽的健康生態就難以形成並持續發展。

  實際上,類似的“金元攻勢”幾年前也曾席卷歐洲五大聯賽。面對資本的沖擊,歐足聯通過制定“財政公平”政策來維持各聯賽健康穩定的生態,就連一向對資本和外援最持開放包容態度的英超,近年來也不得不認真思索本土球員如何通過聯賽找到自己的未來。而對自身造血能力嚴重不足的中國足球來說,現階段無序哄抬球員身價對聯賽整體和未來造成的殺傷力隻會更大。營造良好的足球發展氛圍,離不開科學合理的行業規范,還要通過足協、俱樂部以及職業體育產業鏈條上的各方合力才能完成。

  如果隻顧各自的眼前利益,擺在各方面前的就是一道無法破解的難題。但本土球員的培養與引進外援之間並無本質矛盾,從早先的內梅切克到如今的孔卡、伊沃,好的外援能夠帶領本土球員提升意識,充分發揮。另一方面,有遠見的俱樂部也在青訓等基礎工作中認真布局播種,展現出真正追求“百年老店”的戰略。職業聯賽的繁榮根本在於人才,購買外援是一種方式,培養本土球員也是一種方式,二者之間的平衡與良性互動,決定著聯賽可持續發展的根基。

  職業足球是一門生意,足球則是一種文化。現代足球萌芽之初,一家俱樂部往往是凝聚一個社區的紐帶,這種以本土性為基礎的足球文化,100多年來從未改變。對起步較晚的中國足球來說,天價引援終非長久之計,行穩致遠之路,唯有從扎根本土、重視基礎、營造中國足球的良性生態做起。


  《 人民日報 》( 2017年01月11日 23 版)

(責編:袁勃、張帆)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