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體育

參加頂級比賽,不用漂洋過海

本報記者 劉碩陽
2017年05月02日05:2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4月17日和23日,著名的波士頓馬拉鬆和倫敦馬拉鬆相繼開跑。由波士頓馬拉鬆、倫敦馬拉鬆、紐約馬拉鬆、芝加哥馬拉鬆、柏林馬拉鬆和東京馬拉鬆組成的世界馬拉鬆大滿貫,成為全世界馬拉鬆愛好者魂牽夢縈的賽事。能夠完成這6個馬拉鬆的跑者更是被稱為“六星跑者”。據統計,截至去年全世界的“六星跑者”共有1200多人。近幾年隨著馬拉鬆運動在國內不斷升溫,出國參加大滿貫的國內跑者大幅增多,目前來自中國的“六星跑者”已達到38人。

  對於想要參加大滿貫賽事的國內馬拉鬆愛好者,未來或許不需要再“漂洋過海”。日前,萬達集團與世界馬拉鬆大滿貫聯盟在北京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未來10年將在亞太地區舉辦3個世界馬拉鬆大滿貫賽事,其中有一站賽事將在中國舉辦。

  兩三年內落戶中國

  據統計,2016年世界六大馬拉鬆共吸引了全世界超過23萬名選手參賽,其中每項賽事都有超過100個國家和地區的馬拉鬆運動員或愛好者參賽,現場觀眾累計超過650萬人次,賽事組織水平、關注程度、參賽人數、比賽成績均是世界馬拉鬆比賽的最高水平。

  極高的門檻,意味著成為世界馬拉鬆大滿貫賽事須經過長期嚴格審核,在世界馬拉鬆大滿貫聯盟成立11年來,也隻有東京馬拉鬆成為大滿貫賽事。根據合作協議,萬達體育將與世界馬拉鬆大滿貫聯盟共同在中國選擇某個一線城市舉辦世界馬拉鬆大滿貫賽事,推動中國馬拉鬆運動朝更高水平發展,同時大幅提升舉辦城市的國際影響力。

  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介紹,計劃用2—3年時間讓世界馬拉鬆大滿貫賽事在中國落地,為中國體育增加新的世界級品牌。對於本次合作,世界馬拉鬆大滿貫聯盟主席提姆·海德茲曼表示,世界馬拉鬆大滿貫聯盟一直致力於馬拉鬆運動在全球的推廣,希望通過本次合作為亞洲地區的馬拉鬆運動發展貢獻力量。

  “我們非常希望能夠將新的成員引入到世界馬拉鬆大滿貫聯盟中,同時能夠鼓勵更多的運動員參加比賽。中國已經舉辦了很多世界性的體育賽事,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對這次合作非常有信心。”海德茲曼說。

  帶動國內賽事發展

  近年來,馬拉鬆運動在國內一直保持持續增長態勢。今年年初於上海召開的中國馬拉鬆年會,發布了《2016中國馬拉鬆年度工作報告》,據統計,2016年僅在中國田徑協會注冊的馬拉鬆及相關運動賽事便達到了328場,較2015年的134場增加了近200場,2016年全年參加比賽的總人次近280萬,較2015年增長130萬。國家體育總局田徑運動管理中心主任、中國田徑協會副主席杜兆才表示,至2020年國內馬拉鬆賽事有望達到800場。

  不過,在國內的諸多賽事中,有不少還存在賽事組織能力不足、同質化現象嚴重、市場化運作水平低等問題。“一些地方和運營公司辦賽經驗不足,專業人才匱乏,導致部分賽事存在競賽組織不規范、服務意識不夠強、參賽者體驗度和滿意度不理想的問題。”杜兆才說。

  而大滿貫賽事落戶中國,則可以在賽事組織與服務等方面為國內賽事起到“標杆作用”。在坦承中國馬拉鬆市場潛力巨大的同時,海德茲曼同時表示大滿貫聯盟的准入條件極高。如今,跑者服務等環節的細節處理仍舊是不少國內賽事致力於提升的方面,而大滿貫的高標准則能提供更多的借鑒與參考。

  如今,國內跑者出國參加大滿貫賽事的人數不斷增多,剛剛結束的波士頓與倫敦兩場大滿貫賽事,僅中國大陸的參賽選手便分別達到353人和202人,而年初進行的東京馬拉鬆,來自中國的跑者更是達到了1000人以上。“大滿貫賽事來到中國,能讓更多中國跑者有機會參與到世界最頂級的馬拉鬆賽事中,豐富自己的經歷。”海德茲曼說。

  運動文化還需積澱

  “打造一項世界馬拉鬆大滿貫賽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需要時間。”芝加哥馬拉鬆賽事執行總監凱瑞·平考斯基說。接下來的兩三年時間,可以說是世界馬拉鬆大滿貫聯盟對中國馬拉鬆賽事的“考察期”。“對於比賽的選擇,我們有非常非常嚴格的標准,我們會經過評估以后同可能比賽城市進行下一步的溝通。”倫敦馬拉鬆活動總監巴拉舍爾表示。

  對世界馬拉鬆大滿貫賽事來說,今日的盛名均非“天生而來”,都是經過多年的錘煉和打磨,才逐步獲得了全世界跑友的認可與盛贊。在大滿貫聯盟中,最古老的波士頓馬拉鬆已迎來自己的121歲“生日”,而1970年創辦的紐約馬拉鬆,最初更是在中央公園裡舉行。馬拉鬆運動在中國興起時間並不算長,因此打造大滿貫賽事更需要持之以恆的信念,做到“有名有實”。

  “馬拉鬆運動並不僅僅是體育層面的意義,更具有文化上的含義。”平考斯基說,“它讓城市的每個人都參與其中,將社區居民都團結在一起。”作為大滿貫賽事的“前輩”,世界六大馬拉鬆的代表也為新成員的到來獻計獻策,在他們看來,“帶動社區”是馬拉鬆運動首要的關鍵詞之一。

  “在波士頓有一句名言,‘波士頓馬拉鬆屬於每一個人’。”波士頓田徑協會首席執行官湯姆·格裡爾克介紹,在比賽進行當天“全城出動”的盛況令人印象深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都因參與其中而自豪。“這項運動能夠提振整個社區。”紐約馬拉鬆賽事總監彼得·恰恰說。社區的參與需要對馬拉鬆文化的滲透與理解,而這更需要時間的積澱。

(責編: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