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體育>>《體育+》系列訪談>>譚杰從世界六大馬拉鬆看中國馬拉鬆

譚杰談中國馬拉鬆賽發展:首先要明確服務對象

2017年05月10日14:30 | 來源:人民網-體育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5月10日電(張帆)近日,中國田徑協會和人民網聯合發布“2016最具影響力馬拉鬆賽事排行榜”,榜單數據顯示,2016年在田協注冊的比賽多達328場。這樣的數據說明了什麼?中國的馬拉鬆賽事相較於世界六大滿貫馬拉鬆賽處於怎樣的發展態勢?《中國馬拉鬆·領跑者》出版人譚杰日前做客人民體育時表示,兩者之間要區別化比較,中國賽事不缺服務意識和服務質量。

“300多場的數量其實不多,”譚杰認為,也不宜與國際知名馬拉鬆生硬比較,中國的馬拉鬆賽事有其發展現實,雖然取消了審批,但中國田徑協會也有一套組織管理辦法。“中國田徑協會辦的馬拉鬆學院是一個很好的項目,主要是對(馬拉鬆賽事)組委會做一系列的專業培訓。”譚杰介紹到。“我有幸作為其中的講師,做過媒體傳播方面的培訓,分享了一些我的所見所聞。”

譚杰表示,他在培訓中的觀點是,中國的馬拉鬆辦賽者一定要分清誰是賽事最大的服務對象。“比如說一個賽事,你最大的收入來源是跑者的話,就是跑者報名費支撐了收入來源的話,那第一服務對象毫無疑問就應該是跑者。”他坦言,中國馬拉鬆賽的現實情況是,最大的收入來源,可能一部分來自贊助商,一部分來自政府,用國外馬拉鬆賽服務跑者的理念全盤移植到中國來,可能是不成立的。“服務贊助商、服務政府,也不意味著不服務跑者。從服務的理念上講,國內賽事和國外賽事其實差距不大,我們不缺服務的意識和服務的質量。重要的是,我們在做比較的時候,要區別比較,而不是生硬的照搬照套。”

譚杰強調說,對於中國馬拉鬆賽組委會來說,如果各方面能力到位的話,跑者、政府、贊助商等是不沖突的,但需要明確的是,不同盈利模式的馬拉鬆賽是不具可比性的。賽事組委會要明確第一服務對象,不要本末倒置﹔跑者也不要輕易地吐槽,隻有真正地為自己的服務花錢,才有資格真正要求組委會。

(責編:張帆、楊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