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海外收購熱該降溫了(體壇走筆)

盧澤華

2017年06月14日08: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近年來,隨著國內體育產業的迅猛發展,體育投資逐漸成為行業熱點。其中,中資對海外體育產業的多項收購最引人注目。中國企業頻頻入主國際知名俱樂部,一度讓體育迷們興奮不已。

  以足球產業為例,據不完全統計,過去兩年,中國內地企業在海外收購的足球隊數量已達12支,耗費資金超過150億元。這些“大手筆”投資,曾讓部分人群產生了“世界足球進入中國時間”的錯覺。然而,中國資本對海外俱樂部的大規模收購看似風光,背后卻難掩標的球隊業績虧損、戰績平平等窘況。

  與中資活躍的海外收購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外俱樂部或體育項目在被中資收購之后,運營成功的案例較為有限。雖然這些海外體育資產已經收入中資旗下,但中國企業卻難以在市場環境、法律、文化、社會等方面有著很大差異的國外市場站穩腳跟。“非主業”“非理性”“盲目”“浮躁”等負面詞匯,開始頻繁出現在國內外媒體報道這些並購案例的文章中。

  從現實層面來看,出現這種情況也在情理之中。與中國相比,職業體育在歐美市場的發展則更為成熟,其長期積累形成的管理運營經驗並非一朝一夕就能趕超。反觀中國,雖然國內體育市場較大,資本實力雄厚,但在體育產業管理經營方面經驗不足,在完成對海外體育資產的收購后,如何實現無縫對接,充分融合,成為擺在中國企業面前的一大難題。

  值得注意的是,中資在海外大規模收購體育資產過程中,還摻雜著資本炒作、轉移資產等違法違規行為。近期國家有關部門對中資收購海外俱樂部的一系列表態,也預示著這股體育資本“出海熱”正面臨冷卻的趨勢。

  事實証明,中國體育產業布局海外業務,光有熱錢還不行,練好“內功”才是當務之急。一方面,中資企業需要在海外並購重組中回歸“價值投資”本位,以理性慎重的姿態評判風險,預測收益。另一方面,中國體育資本還要消除急於求成的心理,收購一家世界頂級俱樂部,並不意味著就能擁有世界頂級的經營管理能力。從某種程度而言,一項收購的完成只是更大挑戰的開始,如何通過海外投資,吸收西方體育產業先進的管理運營理念,提升中國體育產業國際化水平,才是中國投資者真正該去追求的目標。

  隨著國家經濟發展,體育產業作為一門朝陽產業,也進入了自己的“黃金時代”。在歷史機遇面前,體育海外投資熱潮亟須業界冷思考。而那些並不成功的投資案例,也似乎正在告訴人們,隻有穩扎穩打、砥礪前行,中國的體育產業才能行穩致遠,贏得更加美好的未來。

(責編:胡雪蓉、楊磊)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