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掘奧運場館文化價值(觀點)

汪大昭

2017年06月23日05:2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見識過古羅馬競技場的人都會感嘆人類智慧在古代建筑上的成就。這座1900多年前的橢圓形建筑,其基本結構至今仍在沿用,階梯式看台逐層向后延展,最大容量約9萬人,放到今天,也是世界排名前幾位的超大型運動場。

  此后,世界各國和地區先后建起數以百計的大型運動場,用於競技比賽和演出、集會,舉辦過奧運會的23座城市都留下了這樣的宏偉建筑,成為人類文明重要的物質和文化遺產。

  2006年德國世界杯足球賽,決賽在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進行,那是1936年奧運會的主賽場。雖然經歷了多次改建和重建,但奧林匹克鐘樓和馬拉鬆之門等主要史跡元素多被保留。

  東京代代木體育館是為舉辦1964年奧運會而建,半個世紀過去,日本女排早已不是世界一流強隊,但青少年球迷依然帶著極高的興致而來,能到這座見証日本排球輝煌的體育館看世界杯賽,不由得心生敬畏。水泥建筑也會說話,因為它是體育文化的標志。

  裡約熱內盧馬拉卡納球場於1950年落成,曾經號稱有20萬人的容量,見証過球王貝利踢進第1000球的歷史時刻。2016年裡約奧運會,馬拉卡納球場承辦開幕式,並留下了巴西足球隊奪取金牌的足跡。

  如上的體育場館都有了一大把年紀,所記載的歷史文化長青常新,每成東道主,仍是主賽場的首選之地。

  說到奧運會主賽場,一項重要功能是承辦開幕式,規模超大、設施俱全,都是必須的。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時的主賽場,採取了搭建臨時看台的設計。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主賽場,也將部分看台設計為臨時型,賽后拆去,使體育場更加便於進行一般賽事和公眾使用。

  相比永久性建筑,這的確減少了不少煩惱。法國為舉辦1998年世界杯足球賽而興建的法蘭西大球場,容量為8萬人,但是,高級別比賽資源有限,常年進行的職業足球聯賽,沒有一家法甲俱樂部願意重金換來空著半數看台的氛圍,以致球場不惜躬身向法乙俱樂部招租。

  大型、超大型體育場館賽后利用和經營屬於世界性難題。國際奧委會一直擔心沉重的經濟負擔會打擊申辦奧運會的積極性,前任主席羅格倡導創辦青年奧運會,規定申辦方必須承諾不專門為舉辦青奧會大興土木,盡可能使用現有場館、公園、廣場等公共設施。

  一座著名的體育場必定是城市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號,那裡的人們用雙手維護它的外在形象,更懷著驕傲、珍惜和崇敬之情分享它為身心健康帶來的功用。認識到這種意義和價值始終伴隨著體育場的存在,文化內涵才是賽后利用和經營的出路。

  大型體育場館為頂級競技比賽而建,終歸是少數人玩,多數人看。其實,即便是國字號體育場,也可適當開放,讓更多人來過把癮。日前,全國幼兒足球比賽在“鳥巢”舉行,孩子們雖然隻在跑道外圍圈起一塊小場地踢球,這段經歷也會記一輩子。

  建設時繪聲繪色地描述藍圖,建成后不斷填補遺缺,這種情況各國多有。隨著電視轉播全媒體技術的發展,欣賞賽事的途徑也在變化。依托大量中小型場館,慎重規劃建設超大型體育場館,是經濟社會和文化事業發展潮流,全球大同。


  《 人民日報 》( 2017年06月23日 23 版)

(責編:馮人綦、張帆)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