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鬆熱”虛火當降(體壇走筆)

盧澤華

2017年06月28日08:0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近日,長春淨月潭森林馬拉鬆開跑。
  新華社發

  近幾年來,馬拉鬆運動風靡全國。業內人士估計,2017年全國的馬拉鬆賽事有望超過600場,參賽人次超過500萬。筆者身邊也不乏馬拉鬆愛好者,有位朋友每年至少參加兩場馬拉鬆比賽,即使兩年前遷往美國定居,這個習慣依然沒有改變。筆者問他,國內外馬拉鬆比賽有什麼區別,他用兩個字作答:秩序。

  同樣是馬拉鬆比賽,為何在秩序上有較大不同?朋友說,在國內,全程、半程、10公裡、5公裡等不同組別往往一起跑,整個過程比較混亂,主辦方經驗有限,在交通規劃、配套設施、危機處理等方面常常捉襟見肘,管理效率有待提高。相比之下,美國的馬拉鬆比賽在管理上科學周到,很少出現交通堵塞或是擾民現象,且參賽者多為真正的馬拉鬆愛好者,在比賽中更容易交到朋友。

  朋友的說法代表了相當一批馬拉鬆愛好者的心聲。舉辦一場馬拉鬆比賽,看似是個“三贏”的選擇——舉辦地打響了知名度,主辦方獲得了經濟效益,參賽者陶冶情操、鍛煉身體。然而,隨著“一場馬拉鬆癱瘓一座城”的場景不斷出現,馬拉鬆賽事傷亡事故屢屢發生,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動輒幾萬人參加的馬拉鬆運動,已不只是一項簡單的體育活動,而是檢驗一座城市交通運轉、醫療急救、市民溝通等方面能力的試金石。如何促進馬拉鬆賽事健康持久發展,成為包括體育界在內的社會各界面對的考題。

  有關各方需引導民眾正確認識馬拉鬆比賽。馬拉鬆是一項極為考驗耐力的運動,參賽者往往需要1年左右的科學鍛煉,還需掌握許多運動常識和經驗。然而,目前相當比例的參賽者並不具備合格的體育素質,其參賽動機往往出於好奇心,甚至是為了在朋友圈“秀”一把。事實証明,這種“嘗鮮”心理並不可取,它不僅會給馬拉鬆比賽的組織管理帶來困擾,更有可能危及到參賽者個人的健康安全。

  城市管理者要在“內功”上下功夫。如今,各地因馬拉鬆比賽“擾民”引起的抗議聲浪逐漸泛起,背后折射出的是盲目跟風帶來的對公共資源的過度佔用。因此,在舉辦馬拉鬆比賽之前,城市管理者不妨對自己的城市管理做一次“體檢”,通過有效評估彌補不足,同時在體育設施、醫療保障、交通規劃、秩序管理、對外宣傳等軟硬件設施上夯實基礎,以確保馬拉鬆比賽的有序進行。

  跑贏一場馬拉鬆,關鍵在於跑前的長距離訓練和奔跑中的合理“配速”。前者要求循序漸進、步步為營,后者強調系統規劃、穩扎穩打。舉辦一場體育賽事,又何嘗不是如此?事實証明,為了迎合“馬拉鬆熱”而匆匆舉辦馬拉鬆項目,往往效果一般。無論是城市管理者、賽事組織者還是普通參賽者都應該明白,馬拉鬆不隻求“快”,隻有學會“配速”,降下虛火,才能扎實前行。

(責編:胡雪蓉、張帆)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