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的乒乓球 不一樣的追求
8月28日,第十三屆全運會備受矚目的乒乓球項目在天津武清體育中心體育館開拍。馬龍、張繼科、丁寧、劉詩雯等奧運冠軍現身賽場,為在“難度遠勝於國際大賽”的全運會上取得佳績正全力以赴。
4天后,距離武清50公裡之外的中國民航大學體育館,也響起了清脆的“乒乓”聲。這裡正在進行全運會乒乓球項目群眾組較量,另一種“玩法”的乒乓球。
是熱愛更是生活
相比於全運會專業組乒乓球比賽,群眾組更強調參與、快樂和享受。按照本次比賽競賽規則,團體賽各隊需要選派30—39歲、40—49歲、50—59歲、60歲以上各一名運動員參賽,獲得團體參賽資格的球員自動獲得個人賽參賽機會,共決出包括男女團體、四個年齡組別男女單打在內的共10塊金牌。
“這種賽制是在總結過去多年全國業余乒乓球比賽基礎上確定的,最大限度體現一地乒乓球項目的整體水平。”本次比賽組委會負責人劉燕彬介紹說。
參賽運動員表示,這種賽制十分新鮮,過去大都是和自己的同齡人組隊、參賽,這次則可以和不同年齡層次的選手並肩作戰。河北省黃隊的孟子琪表示,大家在一起就像一個大家庭,球場上為了同一個目標奮斗,球場下則相互幫助、相互關心。
獲得女團亞軍的江蘇中利集團女隊袖口上印著“愛乒乓”的標志,這也是所有來津參加本次比賽運動員的心聲。“能獲得好成績當然好,但最重要的是參加比賽,尤其是全運會這樣的大賽,能登上全運會賽場,之前我真是連做夢都不敢想。”北京市乒協男子一隊67歲的老將黃建疆如是說,以打法變化多、怪異著稱的他有“黃老邪”的綽號,原本是全運會乒乓球群眾組冠軍的有力爭奪者之一,但在男團比賽中,北京隊輸給了廣東隊,男單比賽中,他更是首輪就爆冷出局。盡管成績不佳,但每每說起乒乓球,“黃老邪”還是笑得像個孩子。
熱愛之外,對於不少參賽運動員來說,乒乓球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此次代表廣東女一隊參賽的李宇星是廣州體院乒乓球專業的副教授,看台上,年過八旬的父親李多為女兒賣力吶喊,年輕的時候,李多也打過乒乓球,正是因為受到父親的影響,李宇星才選擇以乒乓球作為自己的終生職業。李宇星說,自己10歲的女兒李可盈也打球,乒乓球已經成為李家三代割舍不斷的情緣。
改革激發活力
為了全面貫徹本屆全運會“全運惠民,健康中國”的主題,乒乓球比賽增設了群眾組,而乒乓球項目群眾組的開打,更是讓這項在民間擁有廣泛群眾基礎的項目煥發了生機和活力。
無論是之前南、北兩站預選賽,還是在天津進行的決賽,都引發了各地的觀賽熱潮,這次設在中國民航大學體育館的決賽比賽很多場次都是“一票難求”,4000多人的體育館被坐得滿滿當當。記者在球場偶遇了一對從山東來津旅游的老夫婦,兩人都是乒乓球愛好者,聽說有比賽就來了,還在領票處排了半天隊才拿到了贈票。
對於不少參賽運動員來說,全運會讓他們享受到了專業運動員的待遇。陝西省禧福祥西鳳酒隊教練王琳說:“為了備戰本次比賽,全隊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集訓,還從省隊聘請了專業教練,兩個月練下來,不但球員們不球技進步了,身體素質也提高了,兩個月大強度訓練都沒有受傷。”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乒乓球群眾組入全運,也吸引了贊助商的關注:除了長期贊助上海業余乒乓球俱樂部的上海菁英航運經濟有限公司、攜手陝西業余乒乓球俱樂部的禧福祥之外,不少參賽球隊都擁有冠名。這在過去的業余乒乓球比賽賽場,是絕少看到的。
劉燕彬說:“群眾乒乓球進入全運會是一個新的開端,期望成為一種常態固定下來,以全運會為杠杆撬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促進賽事、產業全面協調發展。”
乒乓文化閃耀光彩
張繼科參加世界杯時的球鞋、上世紀80年代廣泛運用於業余乒乓球愛好者之間的流星牌球拍……走進球場之前,中國民航大學的觀眾席通道滿滿都是乒乓球文化元素。
據國家體育總局乒乓球羽毛球運動管理中心主任雷軍介紹,今年乒羽中心推出了主題為“文化自信 國球展示”的乒乓球文化系列巡展活動,已經從四月開始走進了全國多個城市,利用珍貴的乒乓球實物、文字、圖片、視頻以及現場互動手段展示乒乓球項目的魅力。“乒乓球在中國不僅是一項體育運動,更是展示我國深厚體育文化與精神傳承的標志。”雷軍說。
9月3日團體比賽頒獎之前,組委會還安排有“北球王”之稱的張學友為參與本次乒乓球群眾比賽主題征文活動的獲獎選手頒獎。在業余比賽過程中組成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早已不是新鮮事,在全運會賽場,這些好的經驗、做法也得到了延續。
雷軍表示,改革是本屆全運會的主題,增設乒乓球項目群眾組是為了讓更多普通體育愛好者獲得參與感、滿足感、獲得感,而深挖乒乓球文化元素,則是讓乒乓球的開展更有深度、更有生命力。希望通過種種嘗試,為我國乒乓球事業發展、體育事業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