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推廣大有可為(海河夜話)

致  遠

2017年09月08日08: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從民眾自發到政府主導,再到全社會的共同參與,中國武術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期

  

  第十三屆全運會舉辦地天津是武術名家霍元甲的故鄉,作為中國傳統體育項目的亮眼標簽,在全運會賽場上武術項目應有一席之地。圍繞著中國武術的推廣和提高,至少有三個時間節點值得關注。

  改革開放初期,伴隨著《少林寺》《霍元甲》等武俠影視劇的熱播,社會掀起一股習武熱潮。在體育設施匱乏的時代,武術成為老百姓簡便易行的健身方式。國際交流開始增多,逐漸走出國門的中國武術,超越強身健體的體育范疇,成為中國文化的標志之一。

  以舉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為契機,圍繞“武術入奧”,中國武術協會等相關部門付出不少努力。武術段位制推廣﹔“派出去、請進來”,向外國武術愛好者毫無保留傾囊相授。大家形成共識:過去中國一家獨大,對武術的發展沒有好處。此次全運會賽場,非洲5個國家的19名習武愛好者專程到現場觀看比賽。

  2014年,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 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商業性和群眾性賽事審批全面取消,武術項目同樣得到資本的青睞,尤其是以散打為基礎的搏擊類賽事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在這以后,武術項目推廣不再是體育部門一家之事,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讓武術在大眾視野中得到更精彩的呈現。

  從民眾自發到政府主導,再到全社會的共同參與,中國武術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期。在新時期,如何引導民眾健康、正確認識武術,依然值得從業者重視。或許沒人再說“武術就是打架”,但套路和散打、傳統武術和現代搏擊,能搞清楚區別和聯系的人應該不多。全運會散打男子90公斤級比賽,陝西選手許家恆隻用2秒鐘就KO(擊倒)對手獲得冠軍,“我隻低頭看一下朋友圈,比賽就完了”“這麼快?退票”等評論的背后,說明人們對武術的理解還有待加深,項目普及仍大有可為。

  相似的發展路徑,柔道、跆拳道等其他國家的類似項目也曾經歷過。雖說全運會是競技場,但也是項目展示和宣傳的舞台,願中國武術有新的發展。


  《 人民日報 》( 2017年09月08日 23 版)

(責編:張帆、胡雪蓉)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