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道主”天津:借力全運會 帶來新巨變
第十三屆全運會已經接近尾聲,從馬拉鬆比賽鳴槍的那一刻到全運聖火徐徐熄滅,十三運會為全國人民帶來了一場歷時4個多月的體育盛會。將時光回溯──2013年9月13日,天津在遼寧接過全運會會旗,全運會的“天津時間”開始運轉。一直到彼時至此時,1400多個日日夜夜的天津時間,標注著全運會史上的“天津刻度”。其背后,正是對“健康中國”的生動詮釋。辦一屆全運會,對於一個地方而言,帶來的影響絕不僅僅是體育本身。
有人提出“一屆全運會能讓一個城市的建設量,提升20—25年”,更重要的是推動一個城市的全民健身等民生事業的發展走向一個新的高度。如果真是這樣,那本屆全運會除了比賽,還給天津帶來了什麼?
打造便捷健身圈 全運東風推動群眾體育步入新時代
“全運惠民”理念下的天津全運會,正在將運動員和觀眾、賽會和市民的距離拉得越來越近。十三運在籌辦的過程中,不僅僅把眼光瞄准了競賽,更是將普通百姓的健身需求融入其中,大力興建群眾體育設施不僅在硬件上改變著天津這個城市,更從心理上滿足著普通百姓在體育賽事、健身活動中獲得的幸福感。
不出社區就能踢一場足球賽,或者約上三五好友到樓頂過一把籃球癮……天津市體育局局長李克敏在接受人民體育專訪時表示,在全運惠民工程中,天津著力打造“15分鐘健身圈”,建設了一批體育公園和體育健身設施,提升體育場館服務全民健身的能力,讓群眾在家門口不遠的地方就能找到健身場所。
此外,天津市各個區縣也將發揮山、河、湖、海、濕地等自然環境優勢,打造市民健身休閑、體育旅游等運動營地。“現在海河周邊的環境,比以前真是好太多了,”夜跑的市民告訴記者:“以前是又黑又臟,地也不平,但是現在,海河周邊非常漂亮,如果天氣條件允許,這裡是夜跑絕佳的選擇。而且,我身邊的很多同事,也和我一樣,隻要有時間就會運動、健身,大家現在的健康意識越來越強。”
天津體育的群體化發展恰逢全運會在這裡舉辦的良好契機,同時舉辦全運會又促進了天津群眾體育的發展,天津體育就此邁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李克敏說,這屆全運會,天津共有47個比賽場館,在利用11個現有場館的基礎上,升級改造15個場館,並新建21個場館,其中4個由體育局集中建設,10個分布在高校內,2個建設在郊區,5個由社會力量建設。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著眼於未來能夠最大限度地為民眾休閑和健身服務。
本屆全運會還歷史性地設立了19個大項、126個小項的群眾比賽項目,其中不乏柔力球、太極拳、健身氣功、龍舟、舞龍、輪滑、滑板等天津市民喜聞樂見的群眾項目。這讓“全運惠民 健康中國”不止停留在宣傳口號上,而是轉化成實實在在的行動。李克敏表示,“全運惠民工程”讓體育惠及了更多百姓,全運會也從精英獨角戲的舞台走入到大眾健身活動中,讓競技體育切實帶動起全民健身。她介紹,天津市在這方面還做了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希望以此推動全市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在場館建設、組織建設、活動建設等多方面形成保障體系。
以全運會為契機 借力發力天津“旅游+體育”資源
第十三屆全運會各項賽事如火如荼地舉行,也帶火了天津旅游市場,拉動天津全市旅游接待人數強勢增長,體育旅游正在成為天津城市發展的新方向。
以十三運會為契機,天津通過“旅游+體育”的融合發展模式,在弘揚體育精神的同時,創新打造天津旅游的獨特品牌。
體育旅游經濟必將成為未來幾年的重要經濟形態和城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全運會在天津舉辦的契機,天津市努力培育旅游新業態,增加旅游消費新熱點,推出惠民的休閑度假產品、體育旅游戶外用品和旅游商品,積極推進體旅融合。
借助全運會推進群眾體育的開展、推廣當地特色體育旅游資源,是天津旅游行業重要的努力方向。據統計,進入“全運時間”后,在美麗的“城市會客廳”文化中心、洋氣的五大道、古雅的古文化街等景區處處游人如織。據了解,全運會期間,海河游船的接待量較平時增加了40%,單日乘船人數突破了萬人。全運會無疑帶火了體育旅游的市場,不少市民及游客在游玩時都開始關注體育主題的旅游景區。“看著運動員們比賽,自己也挺想運動一下的,也打算找個機會去參加。”在位於北辰區的一家馬術俱樂部,市民呂先生帶著孩子騎在馬背上,感受馬術運動帶來的獨特魅力。
與此同時,天津市多家單位共同打造網上博物館,舉辦科學健身大講堂、第九屆全國體育美術展覽、全運惠民工程展、文物展等活動,以期以第十三屆全運會為契機,開展體育旅游活動,延伸參會者的旅游消費。
在全運會的激勵下,一場全民運動的浪潮正在天津醞釀開來。借助全運會的東風,更多人對天津的體育發展史有所了解。在全運會的促進下,天津讓“體育”、“旅游”互動接力、融合發展,衍生出來了更多的“新看點”、“新玩法”。
全運會給天津體育文化注入全新內涵
作為我國近代體育發展的先驅城市,天津一直沒有停止對奧林匹克理念和精神的追求。一個世紀之前,“奧運三問”從天津發出了中國人對體育的渴望與暢想﹔120年前,如今風靡全國的籃球運動從天津登陸中華大地﹔百余年前,天津在全國率先舉辦了城市運動會﹔1984年,新中國首個群眾體育節在天津誕生,一辦就是31屆。回首過去的兩個世紀,天津與中國近代體育、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結下了不解之緣,體育文化已深深扎根於這座充滿活力的城市。
在天津市五大道的中心,承載了中國體育百年歷史的民園體育場煥然一新,當年這個由英國修建在租借區內的體育場,如今已經成為了天津老百姓健身休閑的絕佳場所。在民園體育場的背后,是天津體育博物館,2013年,改造升級后的博物館免費向公眾開放。從劉長春獨自參加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的秩序冊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火炬,從第四屆全運會足球比賽冠軍獎杯到第十三屆全運會的紀念畫冊,博物館裡1200多件珍貴的藏品無聲地訴說著中國體育發展的歷史。全運會期間,博物館裡每天前來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每個人都驚嘆於天津這座城市所承載的厚重的體育文化。
體育文化不僅僅是一個城市的底蘊,更是流淌在老百姓血液中的基因。一個城市與體育結緣,不僅僅是城市文化的標簽,更應該讓老百姓享受帶體育帶來的健康和快樂。
全運會,在創辦58年后第一次來到天津。“全運惠民 健康中國”的辦賽理念給天津體育帶來了全新的內涵。天津,這座中國近代體育發源的城市,因為第十三屆全運會,因為群眾體育的興起,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未來,這座蘊含這中國體育歷史的城市必將煥發出新的活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