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屆全運會大刀闊斧推進改革強化創新

金牌榜單沒了 群眾項目有了

鄭  偉

2017年09月26日04:4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在全運會58年的發展軌跡中,天津注定是一個值得銘記的坐標。這個中國近代體育發源地,曾創造許多個“第一次”,而第十三屆全運會大刀闊斧的改革,又創造了全運會歷史上新的奇跡。

  一個“變”字,串聯起開幕后13天的全運賽事,更投射到整個全運周期的辦賽之中。許多人發現,固守多年的老傳統、老印象被一一打破,新特點、新風尚成了本屆全運會的主旋律。依托體育深化改革的大背景,敞開大門的全運會迸發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活力。

  “改革措施使全運會既起到引領全國競技體育發展的龍頭作用,又成為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更廣泛參與全民健身活動的重要平台,充分發揮了綜合性運動會的多元價值和綜合功能。”第十三屆全運會組委會副主任、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李穎川如此闡釋全運會的新定位。

  本屆全運會圓滿閉幕之際,我們回望賽場內外發生的“不一樣”,進一步厘清全運會轉型發展的脈絡與趨勢,從這裡再次激情出發。

  金牌榜退出全運舞台

  鏡頭:4年前的第十二屆全運會,山東代表團力壓遼寧代表團蟬聯金牌榜第一,這是東道主首次未能坐上頭把交椅。4年后的第十三屆全運會,東道主再無“爭第一”的壓力。從本屆全運會開始,全面取消全運會奧運金牌積分,不設金牌榜、獎牌榜,隻公布比賽成績榜,各地之間的總體排名退出歷史舞台。

  作為全國競技水平最高的綜合性運動會,全運會以往出現的爭議糾紛、賽風賽紀問題,很大程度上源於“唯金牌論”的痼疾。一些省份為了在獎牌榜取得好成績挖空心思,催生出一系列違背體育精神和職業道德的“怪現象”。徹底取消金牌榜、獎牌榜,意在摒棄“金牌至上”的觀念,從評價指標上引導正確體育價值觀,讓全運會回歸體育初心。

  競技體育的價值不隻在於金牌。取消獎牌榜的全運賽場,運動員們頑強拼搏、奮勇爭先的斗志沒有改變,而卸掉爭排名的心理包袱,更多人為了夢想、為了熱愛而戰。浙江游泳名將孫楊此次參加了7個項目,盡管他的實力在國內賽場一騎絕塵,但每一場比賽都全力以赴。正如他所言,“拿不拿金牌是其次,我就想磨煉自己,看看極限在哪裡,爭取讓自己的游泳生涯不斷延長”。

  淡化“數字崇拜”,遏制功利化的賽績沖動,也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地方體育部門“重競體,輕群體”的工作方向。全運會群眾比賽羽毛球決賽賽場,幾乎每一天都有各省市區體育局局長來帶隊觀賽,從緊盯金牌數到關注不在競技體育序列的群眾選手,呈現可喜的變化。“沒有全民體育的發展,競技體育就是沙上筑塔,全運會讓我們看到群眾體育蘊藏的無限潛力。”廣西壯族自治區體育局局長李澤深有感觸。

  民間高手盤活競技場

  鏡頭:在中國民航大學體育館,全運會乒乓球群眾比賽激戰正酣。球台前,廣東女隊的李宇星揮拍奮戰﹔看台上,年過八旬的父親李多為女兒賣力吶喊。年輕時,李多也打乒乓球,受他影響,女兒愛上了這項運動。如今,李宇星10歲的女兒李可盈也在打球,乒乓球已成為李家三代的一種生活方式。

  從1997年開始,全運會設項開始與奧運會看齊,僅保留武術、棒壘球等極少數非奧項目,雖然為競技體育人才培養和奧運爭光計劃做出了卓越貢獻,但在運行過程中,局限於體育系統內部“自娛自樂”等弊端日漸凸顯。近年來,“全民全運”呼聲日隆,終於在本屆全運會邁出全面改革的步伐。

  19個大項、126個小項的群眾項目首次躋身全運會,近8000名業余選手參加決賽階段比賽,直接參加海選和各種選拔的民間運動員超過千萬人,本屆全運會不設參賽門檻,體育愛好者以前所未有的聲勢和規模,站在中國體育最高舞台的中央。連“廣場舞”都跳上了全運會,接地氣、通人氣,改變了全運會精英體育的印象。

  從賽場設置到頒獎儀式,全運會讓群眾選手享受到專業運動員的待遇。不同地方、年齡和職業的選手,在全運大家庭裡交流切磋、共享運動快樂。許多人感慨:“走上全運會是以前做夢都不敢想的事”。普通人參與,也能引發觀賽熱潮。以乒乓球群眾組決賽為例,很多場地“一票難求”,4000多人的體育館被坐得滿滿當當。比賽組委會負責人劉燕彬表示,希望群眾項目進入全運會成為一種常態固定下來,鼓勵更多人參與,促進賽事、產業協調發展。

  跨單位組隊實力搶鏡

  鏡頭:“在即將告別賽場的最后一戰,這枚金牌彌補了我的遺憾。”全運會場地自行車團體追逐賽后,山東名將姜帆淚流滿面。作為全運會“三朝元老”,她在上屆全運會經歷了職業生涯的低谷,此后一度想過退役。因為跨省組隊的政策,讓她有機會重新站上賽場,率領魯晉津聯隊奪冠。

  丁寧與劉詩雯並肩出戰乒乓球女雙,蘇炳添、謝振業、張培萌等組成“接力天團”……這樣的“神奇組合”,源自本屆全運會一項打破地域藩籬的改革——在游泳、田徑、賽艇、乒乓球等10個大項、49個小項上實施跨單位組隊的參賽政策,鼓勵各省市在技戰術配合類項目上合作組隊參賽。

  從實際比賽看,“跨省組隊”顯示出強大實力,成為全運賽場一大亮點。全運會首個比賽日,賽艇項目的5枚金牌全部被“跨省組隊”包攬,雙人跳水、游泳接力等項目也頻現“跨省金牌組合”。山東自行車隊教練王象彬表示:“以往的全運會都是各自為戰,允許跨單位組隊極大調動了各省市運動隊合作的積極性,在技術、科研、訓練恢復等方面相互交流,不僅有利於項目的今后發展,比賽激烈也會吸引更多觀眾,形成共贏局面。”

  跨單位組隊的改革效果明顯,將為備戰東京奧運會蓄力。中國自行車協會主席沈金康認為,一些分散在各省市的優秀運動員通過強強聯合,可以視作出現多支國家隊水平的隊伍,他們之間的對抗,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競技水平的再度提高,提前建立奧運會備戰周期的雛形。

  跨界跨項選才引關注

  鏡頭:15歲的穆芃從小愛游泳,盼著像偶像孫楊一樣登上世界大賽,在全運會游泳少年組比賽,他帶著夢想躍入泳池。而像他這樣的游泳小將有400多人,在這次比賽中展現出令人驚喜的實力。國家體育總局游泳運動管理中心下一步將打造針對青少年的系列賽事和“精英計劃”,不漏掉一個天才運動員。

  挖掘、選拔人才一直是全運會承載的任務,本屆全運會增設田徑、游泳青少年組比賽以及輪滑冰球等項目,同時增設跑跳、騎跑等10個全能小項比賽,力圖打通職業體育、專業體育與業余體育的人才通道。在這樣的政策引導下,各地跨界跨項選才的積極性正日益被調動起來,補齊項目短板、選拔奧運會適齡人才的“大合唱”正在形成。

  在全運會馬術運動員游跑兩項全能比賽中,馬術運動員鄭文杰經過不到一個月的備戰,就獲得了男子全能冠軍,顯示出不俗的身體素質和訓練能力。觀戰的國家體育總局自劍中心副主任許海峰表示,首次設立這個項目將為現代五項選才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挑選符合成績條件的運動員,再通過專業訓練幫助他們提高,從而推動這個項目的發展水平。

  不止如此,首次邀請高水平華人華僑運動員參賽、增設男子足球城市組比賽等改革,無不是打破專業與業余、國際和國內的界限,充分發揮全運會的杠杆作用,成為“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有益嘗試。

  教練員登台彰顯溫情

  鏡頭:面對攝影記者的閃光燈,47歲的徐國義嘗試把金牌含在了嘴裡,看著身邊的弟子徐嘉余,笑著說“金牌是甜的”。從事游泳事業多年,徐國義記不清旁觀了多少次這樣的時刻,而作為教練員登上冠軍領獎台,這是第一次。“運動員的付出得到了回報,我們教練也是一樣,所有的苦最終換成了金牌。”

  觀看本屆全運會的人,或許都有同樣的感動:一個個“幕后英雄”與自己培養的弟子共同站上領獎台,分享勝利的喜悅和榮光。他們的面孔,很多是陌生的﹔他們的表情,面對鏡頭還有點緊張﹔但他們為中國體育事業付出的心血與辛勞,值得最熱烈的掌聲與敬意。

  為獲獎運動員的主管教練員頒發獎牌,讓他們首次走到台前,這一激勵政策獲得了業內外的一致點贊。“榮譽不僅是屬於我的,也是屬於我們教練的。”浙江隊游泳名將傅園慧的話代表了運動員的心聲。很多教練第一次體驗這種榮譽時刻,激動之情溢於言表。“這樣的改革是對教練員最好的認可,將激勵我們安心做好本職工作,努力培養更多優秀運動員。”浙江游泳隊教練朱志根說。

  55歲的北京射擊隊教練王曉,當運動員時的最好成績是全國錦標賽亞軍,如今與愛徒一起登上冠軍領獎台,沒有金牌的遺憾得到最好的彌補。中國競技體育的發展,離不開無數教練在一線的堅守與付出,像徐國義哪怕剛從重病手術中恢復,都會第一時間重返訓練崗位。讓默默奉獻的好教練在更大范圍內為公眾知曉,把體壇正能量傳遞出去,將推動體育事業健康發展。


  《 人民日報 》( 2017年09月26日 22 版)

(責編:馮人綦、楊磊)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