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球賽事“成長的煩惱”(體壇走筆)

盧澤華

2017年10月11日06: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國慶、中秋假期結束,2017中國網球公開賽也落下帷幕。本屆中網入場人數超過18.9萬人次,觀眾餐飲和官方紀念品消費達到652萬元,吸引了42家贊助商合作伙伴。這些數字表明,本次中網公開賽取得了較大成功。

  網球是一項高度職業化、特色化的體育項目,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消費結構的優化以及體育事業的發展,網球運動在中國的普及率不斷升高,中國網球賽事的整體水准也在穩步提升。

  以此次中網公開賽為例。一方面,本次比賽彰顯出中國網球賽事在硬件設施、服務水平上的迅速發展。本屆賽事,中網對音響、網絡全面升級,加裝LED屏幕、無線網絡全覆蓋等做法均受到好評。另一方面,中網也在網球普及上持續發力。本屆賽事,青少年推廣及公益活動成為一大亮點,美籍華裔傳奇球員張德培、16個大滿貫得主納達爾均參與其中。“京藏宏志班”的31名貧困家庭孩子也走進中網賽場,感受網球賽事的魅力。這些都為大眾參與網球運動注入正能量。

  中網的成功是中國網球賽事爬坡過坎、在探索的道路上不斷前進的縮影。不過,作為全球網球賽事的跟進者,中國網球事業仍然面臨許多“成長的煩惱”。

  收入結構失衡是一大問題。縱觀國際四大滿貫賽事,其贊助商收入、門票收入、電視轉播權收入和特許產品經營收入早已形成穩定、均衡的發展結構。反觀中國網球比賽,則普遍面臨著贊助收入過高,門票和電視轉播、特許經營權收入過低的窘境。收入結構失衡、過度依賴贊助商,顯然不利於中國網球賽事的健康發展。

  專業化運營水平較低也是軟肋之一。相對於國外完全市場化的賽事運營體系,中國網球賽事經營的商業化水平較低,在網球賽事經營和管理方面缺少成熟的運營主體和人才支撐。這就需要中國在網球賽事制度改革上有所突破,既保障網球事業的健康規范發展,又激發市場活力,提升網球賽事的專業化運營水平。

  品牌文化建設也是中國網球賽事的一大短板。一項體育賽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於其辨識度和品牌影響力。例如,澳網在全球觀眾心中成功打造年輕、開放、創新的形象﹔溫網則是文明、高雅、禮儀的代名詞﹔法網賦予網球比賽以獨特的浪漫藝術氣息﹔美網則以成熟出色的現代化商業運營著稱。隨著中國網球賽事運營逐步走向成熟,如何打造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國際網球頂級賽事,成為一道必答題。

  “成長的煩惱”不可避免,解決這些“煩惱”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對於中國這個世界上潛力最大的網球市場而言,有“煩惱”並不可怕,關鍵還在於能否克服機制障礙和浮躁之風。隻有這樣,才能誕生更多的頂級網球賽事。

(責編:馮粒、張帆)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