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足球 敲開鄰居的門

本報記者  陳晨曦

2017年12月05日07:3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有人將高樓大廈裡的現代鄰裡關系概括為“最熟悉的陌生人”,冷漠而疏遠,不承想,坐落在小區裡的一塊足球場,竟成為一塊磁石,聚起了一幫愛踢球的鄰居。球場上,小區足球隊訓練比賽不斷,不到兩年時間,竟達到上百人規模,逐漸在北京社區足球界踢出了一些名堂。12月3日,這支名為北京金域東郡的足球隊出現在首屆萬科V盟社區杯足球聯賽總決賽賽場,與他們一爭高下的,還有來自太原、長春、沈陽、大連、天津、煙台、青島、濟南等8個城市的8支社區五人制足球隊。

  北京金域東郡隊隊長高昆很享受這種踢球的感覺,“沒想到還能在小區裡找到這麼多志同道合的球友,每逢比賽,家人和孩子都來給我們加油,周末的聚會大都是足球主題。”其他幾支社區球隊情況類似,足球成為最佳媒介,不僅拉近了球員間的距離,更讓社區居民間的感情升溫。北京市足協社會發展部的張淼說:“社區足球的健身功能十分顯著,而且起到了社交作用,讓不同行業、不同身份的居民有了團隊合作的機會。雖然社區球隊不可能涌現職業球員,但輻射作用是巨大的。”

  作為足球強國之一的英國,足球學院和社區足球是支撐足球發展的兩大基石。如今多支英超豪門俱樂部都是從19世紀的社區球隊演變而來。中國社區足球起步較晚,水平也良莠不齊,尚未形成體系。張淼介紹說,僅北京一地,統計在冊的社區球隊就有1100多支,各類比賽7000多場,但是“社區足球對球員紀律缺少約束,組隊資質和球員歸屬難免出現爭議,足協也很難甄別,一些消極和負面情況也時有發生,但相關處罰措施並不完善或者難以實施。”

  對此,萬科V盟社區杯足球聯賽在報名時嘗試了新模式,要求參與球員必須是球隊所在小區的業主或直系親屬,並對參加過五人制超級聯賽和五人制甲級聯賽的專業球員的參賽資格進行了限制,從而確保參與隊伍的民間性和草根性。對於賽風賽紀問題,張淼建議未來建立球員檔案,“凡是足協參與的社區比賽,都可以將掌握的處罰球員名單與主辦方共享,從而對業余足球圈的害群之馬起到警誡和制約作用。”

  這次社區杯足球聯賽是中國足協首次與社會化企業合作的試點賽事,中國足協承擔了從城市賽到決賽共計139場的裁判工作,同時協助主辦方在開賽前期對參賽選手進行了多次賽制和規則培訓,整體提升了賽事的專業水平和觀賞性。賽事負責人介紹說:“除了與中國足協合作之外,為了促進業主積極參與,提升賽事影響力,我們還從多個維度豐富聯賽,邀請高峰、董禮強、宋黎輝等前國腳到場參與,並從線上到線下發起多種形式的互動活動。”據統計,在城市賽階段,超過100個萬科社區中的72支球隊參與了競爭,參與線上互動及觀看線上直播的用戶超過84萬人次,影響力超過了以往任何一項社區賽事。張淼表示:“社區足球和足協實際上是一種雙向選擇的關系,足協擁有裁判、培訓、賽程制定等核心技術團隊,這是優勢所在。社區足球賽如果隻看重健身性,可以自娛自樂,但隻要找到我們,我們就會全力以赴,把賽事服務做好。”

  隨著沈陽隊捧起首屆V盟社區杯足球聯賽的冠軍獎杯,這項真正屬於社區和業主的比賽就此扎根在中國業余足球賽的體系之中。值得一提的是,這項賽事開創了大規模跨城市開展社區足球運動的新模式,讓足球文化深入社區,讓最基層的足球愛好者成為賽事主角,並實現了組織、專業技術指導、場地等要素與社區的有機融合。大連藍山FC隊隊長肖永強的一席話道出了很多參賽者的心聲:“我們希望這項比賽能長期辦下去,在城市賽階段,就有很多新鄰居申請加入。總決賽結束后,我堅信會有更多人加入到隊伍中。我們踢球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延續自己的愛好,並把球場裡的這份信任和熟悉帶入生活之中,影響我們的孩子。”


  《 人民日報 》( 2017年12月05日 15 版)

(責編:郝帥、胡雪蓉)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