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冬奧會從開始到現在,韓國江陵奧林匹克公園的速度滑冰館見証了一名又一名荷蘭隊選手站上最高領獎台,冬奧會“五金王”烏斯特、取得三連冠的克萊默等眾多名將都在此續寫傳奇。
截至2月22日晚,荷蘭隊在目前已經產生的11枚速滑金牌中奪得了6枚。這樣的統治力在荷蘭隊過往的冬奧會履歷中並不罕見,4年前的索契冬奧會上,荷蘭隊選手獲得了速度滑冰全部36枚獎牌中的23枚。在平昌,荷蘭隊選手延續著強勢表現。
在冬奧會歷史上,荷蘭隊選手在速度滑冰項目中已奪得超過110枚獎牌,這也與荷蘭人喜愛滑冰的傳統不無關系。作為速度滑冰運動的先驅,早在17世紀荷蘭便出現了有組織的滑冰競速活動,1893年,首屆男子速滑世錦賽便是在阿姆斯特丹舉行。
不過,單靠運動傳統顯然難以在冬奧會這樣的世界最頂尖賽場上維持強大實力,荷蘭隊在速滑項目中能夠長時間保持統治地位,也要得益於其科學而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荷蘭將此前集中培訓體系改為分散培養,目前荷蘭有8個職業速滑俱樂部,每個俱樂部的培養計劃各不相同,共同支撐著80名左右職業速滑選手。此外,荷蘭全國共有20座以上的速度滑冰專業冰場,而美國則隻有6座。在荷蘭隊的110多枚速滑冬奧會獎牌中,有超過一半來自培養體系改變之后。
在荷蘭皇家滑冰協會注冊的青少年會員目前有7000人左右,這個數目雖然乍一看並不算多,但這些青少年選手全部專攻速度滑冰項目,而非不少國家的青少年滑冰運動員會分散到花滑、冰球等其他項目中。傳統和文化造就了雄厚的人才基礎,而科學的培養體系則使頂尖運動員從中脫穎而出。
在平昌冬奧會上,速度滑冰作為15個分項之一在全部102枚金牌中佔據了14枚,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在索契、平昌兩屆冬奧會上,張虹奪金和高亭宇摘銅分別創造了中國速度滑冰的歷史,對中國速度滑冰來說,東北地區和新疆等地實際上也有不小的群眾基礎,如何善加利用,不妨借鑒荷蘭等速滑強國的經驗。
《 人民日報 》( 2018年02月23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