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深V系列評論
馬拉鬆賽要數量更要質量
4月15日,全國舉辦馬拉鬆賽事超過50場,覆蓋省市超過16個,參與人數近30萬人。馬拉鬆賽事“扎堆”,讓這個原本普通的周末成了中國馬拉鬆裡程碑式的一天。馬拉鬆市場繁榮固然可喜,但是背后還有不少問題值得思考。
近年來,中國馬拉鬆賽事經歷了“井噴”式的發展,從一年僅有十幾場比賽,到2017年的1000余場,參與人次近500萬,跑步幾乎成為了國人參與度最高的第一運動。但是 “蘿卜快了不洗泥”,在賽事數量快速增長的同時,賽事同質化、品質良莠不齊、跑者服務不到位、城市發展不均衡等問題也逐漸顯現。
舉辦馬拉鬆賽事,對於城市來說打造“名片效應”的作用明顯。在馬拉鬆賽運動興起之初,辦賽都要“大而全”,不論城市是否有能力,盲目追求“國際化”、特邀、全程馬拉鬆,不僅讓賽事同質化嚴重,也是對社會資源的浪費,同時難以保証服務質量,參與者對賽事的吐槽屢見不鮮。如何去掉馬拉鬆賽事的“虛火”,成為體育管理部門、地方政府、賽事運營者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隨著中國田徑協會出台了多項規章制度,近兩年,中國馬拉鬆賽事發展也出現了可喜的勢頭。從4月15日舉行的50余場比賽來看,雖然“國際馬拉鬆”賽仍在半數以上,但是各種系列賽事、特色賽事也佔據了半壁江山。“健康中國”、“國家森林城市”、“紅色馬拉鬆”等系列賽的出現,不僅給馬拉鬆運動賦予了更多文化內涵,更是極大的拓展了辦賽城市的版圖,同時,鄉村馬拉鬆、森林馬拉鬆、山地馬拉鬆等特色賽不斷涌現,也極大的豐富了賽事類型,讓跑者有了更多的選擇。
到2020年,中國馬拉鬆賽事規模計劃達到1900場,同時,全國近一半的城市在馬拉鬆賽事上還處於“真空”狀態,可以說,中國馬拉鬆發展空間依然巨大。馬拉鬆“春運”日的出現並非偶然,而是中國馬拉鬆運動發展的重要節點,隨著賽事逐漸增多,賽事“扎堆”的現象很可能成為常態。但是,隻有賽事多元化、提高賽事水平、保証服務質量,中國馬拉鬆運動才能真正健康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