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超明在廈門馬拉鬆比賽中。 |
|
“北起哈爾濱,南抵海南島,東自上海,西至敦煌……跑過近40個城市,光是花在路上就差不多5萬公裡”,在地圖上點畫4年間跑過的馬拉鬆,北京跑友鄧超明意氣風發,仿佛一位南征北戰的將軍,“上個月,我在武漢跑完了第六十二個全程馬拉鬆,距離自己的‘百馬’又近了一步。”
“大齡跑友”,要做“百馬王子”
經營一家廣告公司的鄧超明生於1966年,屬馬,他認為這是自己與馬拉鬆的一種“緣分”。開啟馬拉鬆生涯,剛好也是在自己的第四個“本命年”。
2014年9月,鄧超明在同學的鼓動下,在河北衡水首次嘗試全程馬拉鬆。跑完42.195公裡,用了5小時26分,趕在關門時間半小時前完賽。
成績或許並不起眼,但將信念貫徹於堅持、一步步丈量的過程,讓他仿佛找回了青春的激情、奮斗的樂趣。終點線成了新征途的起點線,從朋友帶動到自己主動,鄧超明就這麼跑了起來。
2015年3月,在鄭開馬拉鬆上,鄧超明偶遇同學裡的“馬拉鬆達人”吳子富。“他告訴我,要在60歲前跑完100個馬拉鬆”,鄧超明很是驚奇和崇拜,“我暗自立誓向他學習,當即加入了他的‘百馬王子’跑步群。”
有了目標,有了伙伴,就有了方向。和群友一起探討訓練方法和跑步哲學,鄧超明對馬拉鬆的認識越來越深,步伐也越來越快、越來越頻,不到4年間,竟跑了60多場全馬。
“按目前一年近20場的節奏看,跑完百馬無需等到頭發花白的60歲。2019年是我們公司成立20周年,我想完成這個‘小目標’,作為獻禮。”鄧超明說。
“慢就是快”,重在“跑得更遠”
鄧超明的頭兩次全程馬拉鬆,間隔了兩個月,成績提高了37分鐘。“第一次在衡水,隻有一個念頭,在關門時間前完賽。”鄧超明回憶說,“第二次在合肥跑了4小時49分,那時候才明白配速的重要性。”
從5個半小時到“破5”,再到將成績穩定在4小時20分上下,鄧超明很感謝同學孫化明和跑友李小白的指導,“他們告訴我,跑全馬一定要按自己的配速量力而行”,鄧超明現在的配速約在6分10秒/公裡,“倒不是沒法跑更快,但我想跑得更遠。”
商海逐浪,講究“慢就是快”。在鄧超明看來,跑馬拉鬆,也適用這個道理。在追逐“百馬”的路上,他見過不少跑友為了成績和速度的提升,失去對強度和配速的把控,甚至拉傷身體,結果隻能跑一場歇倆月。
“我一年大概跑20場,多次‘背靠背’跑全馬,甚至一天兩賽,上午在哈爾濱完賽后趕到青島,參加晚上11點鳴槍的夜跑”,鄧超明說,“前提是根據自己的年齡、身體條件、運動基礎,找到合適的參賽頻率和奔跑速度,才能讓每一場馬拉鬆都舒適、安全。”
有人說,人生就像一場馬拉鬆,每個人都希望有精彩的發槍,也有完美的收官,“那就更應該找到自己的配速,學會控制自己”,鄧超明說,“我想70歲實現事業上的退休,但跑馬拉鬆可沒有退役的打算。”
“請人流汗”,就是“有樂共享”
“跑上馬的感受,一個詞就是國際化﹔北馬算是我的主場,大氣厚重﹔廈馬,吹海風聽濤聲,美!漢馬算我另一個主場,每年必到……”鄧超明幾乎能記起每一場馬拉鬆的時間和地點,也對沿途的風景如數家珍,說起對自己的影響更是頗有感觸,“當我在跑步時,青春、激情、夢想,仿佛與自己融為一體,不再孤單、彷徨,身邊的跑者就像久別重逢的伙伴。”
“吳子富、李小白、孫化明這3位‘前輩’帶我感受到馬拉鬆的快樂,現在我希望能像他們一樣,將這份快樂傳遞出去。”鄧超明認為,“請人流汗”,是送人健康,也是“有樂共享”。
首先受到影響的是家人,和兒子利用假期騎行,帶著妻子參加馬拉鬆比賽,“我跑全馬,她跑半馬,夫妻齊上陣,相會在終點。”4年間,鄧超明堅持在朋友圈“直播”自己的“百馬”征程,“每次都要寫上這是自己的第幾個42.195公裡,希望讓朋友了解、參與馬拉鬆”。甚至還愛屋及烏地投身賽事的運營和推廣,交游廣泛的他號稱,至少有300人受到影響,對馬拉鬆產生興趣,甚至親身體驗。
全程42.195公裡的馬拉鬆,是堪稱挑戰自我的極限項目,也因為比賽場地開放而有強烈的新鮮感、大眾跑者與專業選手得以同場競技而體現出包容性,是一項有著強烈吸引力的運動。很多跑友,初衷可能各不相同,但一旦開跑,就再難停下來。鄧超明也是這樣,“我不僅要跑‘百馬’,還要馬不停蹄,未來追逐‘千馬’!”
《 人民日報 》( 2018年05月14日 2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