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走筆:北京冬奧場館建設講“節儉”

汪靈犀

2018年06月06日09:5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隨著冬奧會“北京周期”的開啟,北京冬奧會場館由規劃建設階段進入全面建設階段。細看這些熱火朝天的工程,會發現其中改造現有場館的數量和新建場館的數量一樣多。奧運會場館建設告別大搭大建,更加講求節儉和賽后重復利用。

  如何盤活現有的場館資源,是對科技和匠心的雙重考驗。有兩個例子值得關注。一個是被稱為首個“雙奧場館”的“水立方”。“水立方”將在北京2022年冬奧會時作為冰壺項目和冬殘奧會輪椅冰壺項目賽場,如何給它“降溫”呢?改造的方案是通過科技手段改建水立方的通風系統,建設可移動、可轉換的冰場,讓“水立方”搖身變成“冰立方”。目前,“冰水轉換”試驗已順利進行。

  還有一個是對首鋼的改造。北京冬奧組委辦公所在地、北京冬奧會單板大跳台項目、國家體育總局冬運中心,所有這些都將利用首鋼原有的工業建筑改造而成。同時還規劃了一些面向公眾的籃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項目,充分體現了“節儉辦奧,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並將幫助首鋼工業園區實現發展與復興。

  新建奧運場館的賽后利用是困擾各個奧運主辦城市的大問題。

  在北京北五環國家網球中心鑽石球場南側,國家速滑館“冰絲帶”正在抓緊施工。它不僅外形設計令人著迷,更關鍵的是,從設計到施工、再到未來長期運營都提前考量,避免賽后使用時還要先來個“大改造”。

  根據規劃,“冰絲帶”未來將成為集“體育賽事、群眾健身、文化休閑、展覽展示、社會公益”五位一體的體育場館,因此,設計方和施工方會保証在實現奧運功能的前提下,提前考量后續相關功能,避免未來返工,從而減少浪費。

  2022年的北京冬奧會正在朝“花最少的錢,辦更大的事”方向努力,這不僅是中國人能力的一種體現,更是為我們在體育場館興建方面帶來觀念的轉型升級,體育場館的“反復利用、綜合利用、持久利用”既是發展趨勢,也將成為一種潮流。

(責編:張帆、楊磊)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