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在解決生態難題中推出一批效果好、可推廣的全國首創——

謀創新,守護長江有高招(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

本報記者  葉  子

2018年08月09日04:4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湖北是長江干線流經最長的省份,也是長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中國重要的生態屏障。

  在長江生態保護方面,湖北更是多措並舉,高招頻出。記者走訪發現,為了保護好長江生態,解決水污染、非法捕撈、珍稀動植物瀕臨滅絕等一系列生態問題,湖北交出了一份有特色的答卷。

  治理模式有創新

  “破壞環境,傷天害理!”今年4月,宜昌市公安局環保警察支隊聯合長江航運公安局宜昌分局、宜昌市漁政監察支隊,成功抓獲一個在長江上非法捕魚的犯罪團伙。1600多斤魚類,大部分是母魚。宜昌市公安局環保警察支隊大隊長陳浩說,就算吃再多苦,也要守護好長江生態。

  與一般的警察執法不同,這些為保護長江生態而組建的環保警察,是湖北創新的“環保+公安”模式。環保警察具有刑事執法權,可以通過拘留、刑事打擊給予違法犯罪分子更嚴厲的處罰和震懾。宜昌市還打破行政區劃和部門分工,開展綜合執法,實施跨區共治,有效解決了“九龍治水”造成的“無龍治水”問題。

  在武漢,生態考核與干部績效挂了鉤。今年1月初,武漢市公布了長江武漢段13個跨區斷面水質檢測結果,並按照水質考核核算原則,對13個斷面綜合污染指數進行了預警核算和上下游對比。水質改善的有獎勵,而水質下降的將被扣繳相應數額,並與干部績效挂鉤。

  真兌現、真獎罰,武漢的這一全國首創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得到了代表委員的點贊,還被建議在長江全流域推廣。

  此外,湖北對全省5公裡以上的4230條河流和755個湖泊實行“河湖長”制全覆蓋,將長江流域水環境治理管護責任逐級落實到人,構建起共抓長江大保護的責任鏈條。一旦造成嚴重污染,企業摘牌子,官員也要“摘帽子”。

  珍稀生物得永存

  中華鱘被稱作“水中大熊貓”,其生存狀態直接反映母親河長江的生態狀況。

  中國有兩個中華鱘保護區,一個位於上海長江口,另一個位於湖北宜昌。在湖北宜昌中華鱘研究所,記者看到數十尾中華鱘正擺動著尾巴,在藍色的圓形水池裡悠游。

  據中華鱘研究所物種保護研究室主任杜合軍介紹,研究所為保護中華鱘進行了長期努力。自1984年以來,累計放流各種規格中華鱘500多萬尾。通過成規模地放流人工養殖的中華鱘,中華鱘種群的多樣性得到提高。

  採訪途中,一座沒有橋墩的長江大橋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宜昌市委宣傳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是我們長江大保護的生動體現。”原來,這座至喜長江大橋在建造時,為了不影響中華鱘洄游,改用拉索橋一跨過江的形式,不惜增加2億元造價。

  除了動物,長江特有的植物也得到了特殊保護。

  在三峽壩頂的珍稀植物示范園,記者看到珙桐、連香等郁郁蔥蔥。長江珍稀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黃桂雲告訴記者,受三峽水庫蓄水影響的560種陸生植物在這裡全部得到了保護,無一滅絕。截至目前,研究所已經繁育出了珍稀苗木3.3萬株,每年將10個品種還植到長江兩岸的原生地。

  “今后,我們還將用植物克隆等創新手段保存珍稀植物、修復長江生態,不僅是整個三峽壩區12.8平方公裡,還要擴大到將整個三峽都打造成一個特有的珍稀植物園。”已經從事這一工作27年的黃桂雲笑著說,“我的願望就是每一個種群都不消失,整個長江生機盎然。”

  全民參與力量大

  6點起床,6點半到現場,7點開始撿垃圾。這是李年邦每個周末和一年中所有節假日的作息,現在也逐漸成為了更多關心長江生態的志願者們的作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三峽蟻工”。

  “三峽蟻工”的發起人李年邦本是一名理發師,因想給母親河做點事,從2015年11月3日起開始沿著長江撿垃圾。兩年多來,李年邦撿了450多次、共計700多噸垃圾。他的微信好友從600人增長到了3010人,“撿來”2000多位朋友,被人們親切地稱作“喜哥”。

  一路走來,“喜哥”撿到了各種垃圾,也撿到了不少異類的眼光,而更多是撿到了認同和支持。當隊伍壯大到300多人時,“喜哥”得到了宜昌西陵區政府的幫助,“三峽蟻工”登記注冊成為一個正式的公益組織,政府還為其提供了辦公室和經費。在一場場雷打不動的撿垃圾活動中,“三峽蟻工”影響力漸長,成為宜昌市長江生態保護的一個品牌。

  “社會組織的力量是不可替代的。”西陵區委書記盧斌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他們的目標就是在當地277個小區,實現生態環保類社會組織的全覆蓋。

(責編:岳弘彬、曹昆)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