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徑項目觀眾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實,觀眾對田徑項目的喜愛還有待開掘,如果能在辦賽方式上多些探索,田徑項目的吸引力還會增強
立定跳遠、水中跳躍、健身球賽跑和身背降落傘賽跑,這些項目有的更像是游戲,有的則是運動員們日常訓練的科目,但如果未來世界大賽的田徑比賽多了這些項目,可不要感到驚訝。作為歐洲奧委會和歐洲田徑協會的創新舉措,這些統稱為“動感新田徑”的項目將出現在明年明斯克歐運會的賽場上。
“動感新田徑”,意圖通過創新項目和賽制吸引更多年輕觀眾,同時鼓勵一對一對抗來增加競爭的激烈程度,此舉也受到了國際田聯主席塞巴斯蒂安·科的支持。自2014年發布《奧林匹克2020議程》后,國際奧委會一直在採取增減項目等一系列措施使奧運會不斷“年輕化”,而對於田徑運動來說,是否需要增減項目體現創新,從不久前舉行的田徑歐錦賽中或許可以窺見端倪。本月6日至12日在德國柏林舉行的田徑歐錦賽中,充分展現了田徑作為“運動之母”的獨特魅力,賽事吸引的現場觀眾超過36萬人次,部分競賽單元的現場觀眾甚至超過了6萬名。
無論是萬眾矚目的百米飛人大戰,還是鉛球、標槍等投擲項目,田徑大項的數十個小項中絕大多數都是來源於特定的歷史事件、早期的軍事訓練課目或是人們的生產生活活動,傳承至今已積累出獨特的田徑文化,甚至每一個小項都有為人津津樂道的歷史,這也恰恰是田徑擁有眾多愛好者的原因所在。若是簡單通過增設一些游戲項目來試圖“取悅”年輕觀眾,能否達到效果並不好說。
當然,這並非是說田徑運動可以駐足不前,在國內不少田徑賽事中,少人關注的一個原因還是未能“開門辦賽”,沒能充分挖掘項目內涵、培育田徑文化。在田徑歐錦賽上,觀眾得以近距離觀賞的鉛球決賽,獨立於體育場外的頒獎廣場等均令人印象深刻,這也為國內辦賽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其實,觀眾對田徑項目的喜愛還有待開掘,如果能在辦賽方式上多些探索,田徑項目的吸引力還會增強。在此意義上講,對於自身的魅力,田徑還可以更自信些。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16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