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奧項目,盡展亞運多元之美(亞運漫筆)

鄭 軼

2018年08月22日04:4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非奧項目打開了一扇扇窗,從中透射出獨特的多元亞洲之美、人文體育之光

    

  在中國體育代表團中,56歲的朱愛萍是最年長的運動員。打了30多年橋牌,她此前從沒想過自己能有機會站上亞運會的舞台。橋牌首次躋身亞運大家庭,讓這個非奧項目獲得了走進大眾視野的良機。

  眾多非奧項目,構成亞運會的“個性化”標簽。卡巴迪、藤球……這些獨具特色的項目,展示的不僅是競技比拼,更是植根於亞洲不同地區的多元文化。

  從上屆亞運會開始,非奧項目經過“瘦身”后隻剩8個。隨著空手道、棒壘球進入奧運會,雅加達亞運會的非奧項目進行了“換血”,近一半是“新面孔”。和橋牌一樣,極具挑戰性和觀賞性的滑翔傘、摩托艇也是首次設項。武道大項中,除了武術外,還有柔術、庫拉什、班卡蘇拉和桑搏。

  不在奧運會序列,從體育資源配置到外界關注程度,確實給非奧項目的發展帶來一定限制。但它們的存在,保存著亞運會獨有的“地域符號”,以體育為紐帶,開啟了各國文化交融的另一條路徑。非奧項目注重參與、快樂與分享。這些運動,鋪展開亞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萬千氣象,詮釋著更為豐富的體育精神。

  亞運會歷經67年發展,規模不斷壯大。相比於獎牌榜的座次,如今人們更看重亞運會與生活的關聯。非奧項目大多源自傳統體育活動,在當地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即便參加亞運會級別的比賽,很多人都是業余選手。這種扎根民間的發展模式,鼓勵更多人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打破單純競技門檻,拉近與大眾的距離,將為亞運會保持生命力培育出豐沃的土壤。

  朱愛萍的亞運會之行剛剛開始,“爭取為祖國拿一枚金牌”自然是一個目標,但她更盼望著借此契機,讓更多人感受橋牌運動的魅力。亞運會舞台,價值不止於競技普及和項目發展,非奧項目打開了一扇扇窗,從中透射出獨特的多元亞洲之美、人文體育之光。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22日 14 版)

(責編:岳弘彬、胡雪蓉)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