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棟”察世界杯:既是終點 也是起點
“人恆過,然后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后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后喻。”
中國男籃以2勝3負的戰績,結束了在家門口舉辦的男籃世界杯征程﹔易建聯以一場近乎完美的表現,勾勒出了“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的悲壯﹔姚明用“我來為中國男籃此次世界杯表現負責”的那份堅決,詮釋出了一個中國籃球人的擔當。
其實,與尼日利亞隊這“最后一役”前,絕大部分人都已預見到了比賽的結果。彼時,仍有相當一部分人寄希望於通過算術(與伊朗隊“比小分”)的方式,幫助中國男籃解決晉級東京奧運會的難題。然而,尼日利亞人並未給我們機會,伊朗人也沒有給我們機會。更重要的是,中國男籃沒有給自己機會:不敵尼日利亞隊,淨勝分輸給伊朗隊。至此,中國男籃錯失了直通東京奧運的機會,也尷尬地創造了世界杯參賽歷史最差名次。
從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以來,中國男籃從未缺席過任何一屆奧運會。而自1978年首次參加男籃世錦賽至今,中國男籃隻缺席了1998年世錦賽和2014年世界杯。在世錦賽(世界杯前身)上的8次亮相,中國隊5次出線,也取得過八強的最好成績。誰也沒有想到,以“獲取東京奧運資格”和“爭取國際賽場最好成績”為目標的中國男籃,竟在家門口的世界杯上交出了如此一份難以“自我安慰”的答卷。
雖然“考試”不及格,但好在仍有“補考”的機會——盡管丟失了直通奧運的資格,但中國男籃仍存在晉級奧運會的可能性。在明年奧運會前,中國男籃還有望在奧運會落選賽中,爭取參加奧運的最后機會。不過,鑒於奧運會落選賽的4個小組分別由歐洲、美洲、亞太、非洲等各區球隊混合編組,且這些球隊都是在本屆世界杯賽場上未實現抱負的主,因此,中國男籃想要上演奇跡,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換言之,寄希望於通過落選賽獲得一張東京奧運的門票,隻不過是“阿Q精神”又一次作祟而已。按照當前事態的發展和邏輯可以預判,中國男籃晉級東京奧運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不僅如此,2023年男籃世界杯將由日本、菲律賓和印尼三國聯合舉辦。屆時,中國男籃小組出線與晉級奧運的雙重壓力和難度可想而知,中國男籃未來幾年在國際賽場上面臨的形勢將更加嚴峻。
或許,這的確是一種過於悲觀的基調。但對於當下的中國男籃而言,我們理應正視現實,解決問題,狠狠地逼自己一把,而非一再“畫餅充飢”。中國男籃在本屆世界杯中所暴露出的有關教練、球員、戰術布置、人員使用、精神面貌等方面問題,都亟待解決。此時,“誰來為此買單”已顯得沒有那麼重要,重點是做好總結,汲取教訓,夯實自身,早日找回自我。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中國男籃在本屆世界杯上的征程走到了終點,中國籃球“革新”則依然可以以此為起點。這樣一次“痛心”的經歷,或許從中國籃球長期發展的角度來看,並非是一件壞事。這樣一次“痛心”的經歷,也充分說明了中國籃球改革並非一蹴而就之事。正如姚明所言,“這次失利不會動搖中國籃球改革的決心,我們不能半途而廢,隻能堅定走下去。我們已經知道了世界籃球的格局、世界籃球的發展方向,所以我們必須要向著先進的水平看齊,走下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