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人生”如何開場(體育大看台)

——聚焦退役運動員轉型(上)

本報記者 李 碩 鄭 軼 馬 劍

2019年11月21日08:3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編者的話

  運動員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年紀輕輕就已經歷了一次完整的職業生涯。退役后的新生活,相當於他們的“第二次人生”。競技體育的金字塔結構,決定了能夠登上塔尖的只是少數運動員。奧運冠軍、世界冠軍是“練出來了”,即便轉型也有不錯的選擇。而那些“沒練出來”的普通大多數,他們的出路如何,應得到社會各界更多的關注。

     

  在乒乓球界,天津的李岩是個算不上耀眼的“小人物”。從1997年進入專業隊訓練到2004年退役,李岩7年運動生涯的巔峰是參加了全運會和乒超聯賽。“不打球后,我能干什麼?”這樣的茫然一度困擾著他。幸運的是,他已切換到職場的第二個角色。

  如今的李岩,身份已經變成了律師。從專升本到通過司法考試,他沉下心從頭學起,一步步努力,獲得律師執業資格。作為“過來人”的李岩說:“運動員頑強拼搏、吃苦耐勞的特質,其實就是轉型就業的助推器。”

  像李岩這樣的轉型成功者,在退役運動員群體中並不鮮見。隨著時代發展,多元化、市場化的自主擇業和創業漸成主流。運動員走出賽場,擺在他們面前的選擇更加豐富。“第二次人生”開場,盡管有迷茫的時候,但也意味著新的機會。

  轉型困境——

  自我成長不足,出現心理落差

  我國第一枚冬奧會金牌獲得者楊揚,退役之后的道路走得很順利。除了在國際體育組織擔任重要職務外,她還在2011年創立“冠軍基金”公益項目,為退役運動員提供信息、培訓、咨詢輔導、實習就業等一系列服務。

  一個體育項目,冠軍堪稱“鳳毛麟角”,運動員卻有很多。“運動成績不錯的運動員退役轉型后有一定資源,他們的困擾大多是找不到職業方向,不知道自己擅長和喜歡做什麼。而成績一般的普通運動員,從小在相對封閉的環境裡成長,退役后進入社會,可能會產生無所適從的感覺。” 楊揚說。

  運動員擁有專業體育技能,以及很強的意志品質和執行力。但與此同時,他們在文化素養、職業技能、社會經驗等方面又存在缺失。從小適應了被專業隊“包辦”的生活,一旦面臨自主擇業,往往出現心理落差。身份轉換后,選擇的盲目性、無方向感可能會造成轉型不成功,甚至社會生存能力差的情況。

  北京體育大學教授張凱在很多退役運動員培訓班授過課。在她看來,長年累月的專業訓練,讓一部分運動員在通識教育的系統獲取方面有所缺失,出現自我成長不足等問題。退役之前他們的目標圍繞著提高成績、爭金奪銀,對未來沒有長遠職業規劃。“即便一些運動員的退役選擇意向較為清晰,仍然需要退役與職業過渡轉換的相關培訓。”

  對運動員而言,退役后最理想的狀態是依托原有運動技能再就業,比如從事教練員、體育教師等職業。但這類崗位要麼數量有限,要麼需要資格証書門檻,未必都能向此方向轉型。而像社會俱樂部、體育公司等提供的就業機會,與項目的社會化程度有很大關系,不同項目存在冷熱不均的現象。

  “其實,全世界都有退役運動員轉型的問題。我8歲進運動隊,練到31歲,中間退役過一次。我的體會是,敢於想象自己的未來,反而會更珍惜職業生涯,坦然面對‘第二次人生’。”楊揚說。

  觀念改變——

  既要未雨綢繆,也要主動出擊

  “運動員的編制和關系在地方。目前,大多數省區市體育部門均設有運動員保障機構,為退役運動員提供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國家體育總局人力資源開發中心(以下簡稱“體育總局人力中心”)人才服務部主任張欣芳介紹。

  早期運動員大多傾向於體制內就業,指望組織安置,如今運動員的思想也逐漸開放,很多人不再抱著“等靠要”的想法,而是根據興趣愛好自主擇業。在體育總局人力中心收集的運動員成功轉型就業和創業案例中,不隻涉及健身、賽事運營、青少年體育培訓等相關領域,還有智能科技、農產品生產加工、餐飲等“跨界”選項。

  從被動到主動,觀念的改變讓一些現役運動員、教練員有了“未雨綢繆”的意識。張凱作為講師,經常參與給運動隊“送課”的工作。“運動員進隊之后,不僅要有競技職業規劃,針對未來也要進行綜合素質的儲備。這幾年,國家隊和省隊主動要求‘送課’的不斷增多,有些教練會有意識地引導運動員思考未來的職業方向。”

  近年來,國家給予退役運動員不少政策上的保障,但有些運動員沒能充分挖掘自身優勢,定位不清晰,在一定程度影響了轉型就業。李岩坦言,“退役運動員一定要主動出擊,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內,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退役后的選擇不能局限於當下,要把眼光放長遠。”

  相對於老一代運動員,“90后”“00后”運動員獲取信息更為多元,很多人主動參與培訓。國際奧委會線上推出的《運動員工具包》,其中包括時間管理技巧、如何克服拖延症、如何建立人際網、如何寫簡歷、如何面試等實用知識。這一工具包經體育總局人力中心翻譯后,已發到運動員手中。體育總局人力中心今年為各國家隊“送課”30多次,由運動隊提需求、自由選擇課程。

  就業只是轉型的第一步。楊揚認為:“首先要從觀念上梳理清楚,讓運動員明白退役后再就業並不完全是重新開始,他們自身的拼搏精神、決斷力、吃苦精神、奮勇爭先的勁頭,都可以成為職場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他們欠缺的短板,需要培訓和指導,更需要自身不斷學習。”

  外部優化——

  保障逐步完善,社會力量參與

  數據顯示,全國每年退役運動員數量約為3000人。2007年后,體育部門對退役運動員主要以貨幣安置為主,大多數人走向市場自主擇業。各個地方的政策雖有不同,但保障體系總體正在逐步完善。

  從2010年開始,體育總局人力中心對十幾個省份進行運動員職業指導工作的扶持,除了職業指導,還有專業心理指導。今年還建立了聯絡員制度,與各省市區退役運動員安置中心建立日常聯系。

  近些年,體育總局人力中心面向全國進行專項培訓,今年有9場培訓,最長的一次達42天。截至2018年年底,累計培訓運動員5376人次。培訓內容的針對性越來越強,不僅包括教練員、綜合素質、教師資格証等通用能力培訓,還分門別類對戶外指導員、健身教練、冰雪從業人員等進行教學。線下培訓之外,以“慕課”形式對運動員進行遠程培訓也在逐步展開。同時,還組建了具有國家職業資格的職業指導師和管理人員兩支隊伍,幫助300多人獲得了中級職業指導師職業資格,140多人獲得高級職業指導師職業資格。據介紹,由體育總局人力中心所開發的“運動員之家”APP,除了為運動員進行職業評估,未來還將上傳相關在線課程。

  社會力量的參與則為運動員退役轉型提供了新平台。針對國內青少年體育培訓教練的巨大缺口,“冠軍基金”自己研發的“兒童運動能力指導師”課程廣受歡迎。“這一課程的每一期培訓隻有30個名額,報名人數都在150人以上,需求量特別大。”“冠軍基金”秘書長孫小峰介紹。同時,借助該組織的資源,也為部分運動員對接合適的實習和就業崗位。

  體育產業的發展、全民健身的火熱、青少年體育培訓市場的繁榮,對專業體育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多,為運動員退役轉型提供了廣闊空間。“冰雪行業就是最好的例子。現在一些省區市專業隊的冰球和花樣滑冰運動員一退役,全國各個冰場、俱樂部都搶著要人,根本不愁找工作,收入也比剛畢業的大學生高。”楊揚希望,更多的運動員在離開競技賽場后,都能在人生賽場上繼續奔跑。


  《 人民日報 》( 2019年11月21日 15 版)

(責編:胡雪蓉、張帆)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