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轉換之路怎麼走(體育大看台)

——聚焦退役運動員轉型(下)

本報記者 鄭 軼 李 碩

2019年11月22日08:1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破解退役運動員轉型難題需要全社會形成合力。運動員普遍存在的短板是技能單一、文化水平不高,但多年競技生涯錘煉的抗壓力、拼搏精神、執行力、團隊協作等“軟技能”在職場上是很受歡迎的,關鍵是如何把運動員自身素質轉化為職場能力。

     

  今年在法國舉行的女足世界杯,讓很多國內球迷想起20年前那支中國女足。退役后,老女足隊員會時常聊聊近況,大多數人的新身份依然和足球有關,也有些人選擇另一種生活——經商、當警察、做職員。

  退役是每個運動員都要面對的,離開相對封閉的運動隊,站在轉型的“十字路口”,以往的平衡被打破。角色轉換,從零開始,很多運動員要比常人付出更多努力去融入社會。

  前些年,諸如“舉重冠軍退役當搓澡工”的報道,引發社會廣泛關注。這也成了一些家長不願意讓孩子走競技體育這條路的顧慮。“出路”直接影響“入口”,如何促進退役運動員再就業、讓他們在人生新舞台找到位置,成為一道亟待破解的考題。

  培訓前置——

  克服心理障礙

  做好長遠規劃

  近日,由中國賽艇協會主導推出的“煥新計劃”教育培訓項目,吸引了500多名運動員報名。針對運動員職業轉型發展的專項授課擊中了大家的痛點。“除了訓練不會別的,現在很迷茫”“面臨退役,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能從事什麼行業”……在調查表上,很多學員寫下相似的感受。

  “運動員轉型困境,直接表現就是對退役心理准備不足。他們在役期間大多沒有系統想過長遠人生的規劃,也不具備相應的技能和知識儲備。”北京體育大學教授張凱認為,運動員退役后至少要經歷“兩個轉型”——思維的轉型和能力的轉型。

  冠軍基金公益項目致力於幫助退役運動員接受職業規劃與培訓。“運動員轉型是一個過程,有的人要兩三年,有的人十來年都轉不過來,思維意識還停留在當運動員的慣性上。”冠軍基金秘書長孫小峰說,運動員對職場很陌生,主觀願望與現實有差距,轉型首先要克服這個心理障礙,找到清晰定位。

  2014年以來,體育產業駛入快車道,專業體育人才的需求量大增。退役找一份工作並不難,難的是沒有明確方向。有些運動員不願意跳出“舒適圈”,隻想待在熟悉的領域,容易錯過好機會,自身潛力也沒能充分發掘。“在運動隊是‘香餑餑’,到了職場,你要主動去適應別人的需求。”孫小峰說。

  運動員普遍存在的短板是技能單一、文化水平不高,但多年競技生涯錘煉的抗壓力、拼搏精神、執行力、團隊協作等“軟技能”在職場上是很受歡迎的,關鍵是如何把運動員自身素質轉化為職場能力。根據反饋,具有主動學習意識的運動員,轉型往往較為順利。

  目前,冠軍基金服務的運動員群體中有80%已經退役。而更合理的模式,應該是把培訓和服務前置,引導運動員在隊期間就養成職業規劃意識,系統引入相關課程,為后續的職業發展打下基礎。近幾年,國家體育總局人事司編制了《運動員職業發展手冊》和各類讀本,組建了專門指導團隊。“運動員在役期間的職業發展程度,直接影響其退役后的職業轉換水平,像時間管理、職場禮儀、心理調適等課程,有助於他們創新思維模式、提升自我管理。”張凱說。

  打通平台——

  增強培訓實效

  擴寬就業渠道

  舉重奧運冠軍張湘祥退役后,作為體育服務商創立了經紀平台,希望為更多退役運動員提供咨詢和幫助,讓他們的自身價值得到有效開發。在他看來,運動生涯積累的技能可以運用到很多領域,社會也有需求,但由於缺少人才輸出、輸入流轉平台,雙方經常無法對接,出現“兩不知”的尷尬。

  打通平台進行資源整合,為退役運動員與用人單位、高校搭建橋梁,已有不少地區或機構進行探索。在四川省首屆退役運動員專場招聘會上,全省60多家企事業單位參與,現場達成就業意向96人。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退役運動員擁有一技之長,才有在社會立足的底氣。面向市場需求提高培訓的效率,直接與用人單位合作,可以擴寬就業渠道。比如, 廣東近日舉辦的退役運動員職業轉換過渡期培訓班就由社會滑雪場承辦,包括滑雪技能教學、滑雪教學指導方法、運動防護課等內容,通過培訓並考核合格者,獲得滑雪(初級)國家職業資格証書,這種“定向培養”有效提高了就業率。

  各類培訓項目不一定為退役運動員直接提供工作,但把他們領進社會的大門,從0到1的過程至關重要。轉型是一個持續過程,僅靠短期培訓是不夠的,需要他們在實踐中不斷自我成長。孫小峰建議,相關部門應盡早建立退役運動員數據庫,與人力資源系統共享,持續追蹤並幫助他們的后續職業發展。

  體育成為朝陽產業,更多人才主動投身市場大潮,獲得就業和創業融資機會。據《中國運動員創業現狀與需求調查》顯示,退役運動員的創業熱情和創業嘗試已經超過一般的社會群體。山東射擊退役運動員陳策,在省裡體育產業扶持資金和創新孵化基地的支持下,將“彈弓射擊”從創意變成創業項目,收獲了不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當前,退役運動員擁有比以往更寬鬆有利的創業環境,很多人通過創業實現了自身價值,但遇到挫折和失敗的也不在少數。開拓市場、經營管理、商業經驗欠缺往往成為他們的短板。陳策說,創業比就業具有更高風險,退役運動員既要敢於嘗試各種可能,也不要盲目跟風,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條路。

  強化合作——

  完善政策保障

  促進角色轉換

  以運動成績衡量,冬奧會金牌得主楊揚堪稱佼佼者,但她在退役時也曾經歷彷徨。“我曾和清華大學田徑隊的運動員聊過,這些體育特長生當年面對高校和專業隊兩條路,去專業隊的退役后選擇比較窄,去高校的發展機會相對多一些。”楊揚表示,體育、教育兩部門應敞開大門,提升青少年運動員受教育水平,拓寬退役后再教育渠道。

  在現有競技人才培養體系下,為國家隊、省隊輸送人才的基層體育機構每年要送走不少未能“更上層樓”的運動員。從國家層面到各地體育部門,近年來在體教結合、運動員就業安置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成效,但處於“金字塔底座”的普通運動員,在轉型過程中依然面臨一些現實障礙。

  當體育教師是很多人退役后的優選,但進入校園的“敲門磚”並不容易拿到。幾乎將全部精力用於競技提升的專業運動員,像全日制學生一樣學習文化不現實,這使得他們在面向全社會的教師資格考試中,普遍缺乏競爭力。盡管當前學校體育教師隊伍存在大量缺口,但高水平運動員很難跨過這道“門檻”。

  近些年的兩會上,也有代表委員呼吁關注退役運動員,在文化教育、傷病防治、體育保險、專項基金等方面給予更完善的保障,加強安置擇業的政策傾斜。有專家建議,建立適應市場需求的運動員職業教育制度體系,探索利用安置費向一些體育相關企業購買就業崗位的可行性,讓運動員在實踐中完成角色轉換。

  除了政策托底、保障后移,破解退役運動員轉型難題需要全社會形成合力。可喜的是,目前越來越多的專業機構、公益組織深度參與進來,或與體育部門達成合作,或借助自身資源建立平台,幫助退役運動員開啟“第二次人生”。如果能形成長效機制,社會選才渠道將更為暢通。

  “我們曾在運動場上揮洒青春,那是一生值得珍藏的精神財富。轉型后,通過自己的努力,也能在另一片天地為社會貢獻力量。從迷茫中走出,但願每個退役運動員都成長為自己希望成為的人。”楊揚說。


  《 人民日報 》( 2019年11月22日 15 版)

(責編:郝帥、楊磊)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