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影響力榜出爐 創新浪潮下中國馬拉鬆從量變到質變還有多遠
4月7日,人民體育和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聯合發布“2019最具影響力馬拉鬆賽事排行榜”(以下簡稱“榜單”)。榜單為連續第五年發布,在往年評估框架的基礎上,對指標進行了調整和優化,增加了賽事品牌創新、參賽選手個人視頻服務等指標,更加符合當前國內馬拉鬆賽事發展和傳播的規律和趨勢。
在榜單發布的同時,人民體育邀請了首都體育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李相如,新華社高級記者汪涌,新體育網專職編委譚杰,自媒體“丁丁runner”陳遠丁,專欄作家、賽事顧問、直播解說員王曉剛,人民網副總裁唐維紅等數位業內重量級嘉賓,圍繞2019年中國馬拉鬆新特點、賽事創新與賽事品質、中國馬拉鬆是否進入質變階段等話題對榜單進行了解讀。
2019年北京馬拉鬆盛況
中國馬拉鬆呈現普及化、國際化、速度化
根據中國田徑協會官網賽事日歷顯示,2019年,獲得田協認証的馬拉鬆及路跑類規模賽事達到355場,比2018年有小幅增加。而據榜單統計,截至2018年,全國31個省(市、區)有 285個地級市舉辦過馬拉鬆賽事,舉辦城市數量已達到了全國城市總數的85%,賽事普及化已經成為中國馬拉鬆發展的大趨勢。汪涌表示:“2019年,國內馬拉鬆賽事數量持續保持高速增長,覆蓋范圍從一、二線城市,逐漸向三、四線城市擴張。”李相如也認為,國內馬拉鬆賽事數量發展開始進入比較平穩和理性階段。
隨著賽事數量的增長,國內馬拉鬆賽事質量也在不斷提高。2020年3月,國際田聯正式授予上海馬拉鬆白金標賽事稱號,而據榜單統計,截至目前,國內馬拉鬆賽事共有國際田聯金標賽事12場、銀標賽事2場、銅標賽事10場,而2018年,國內獲得國際標牌賽事總量僅為14場。在王曉剛看來,國際標牌化成為了2019年中國馬拉鬆賽事的新特點,“是否具備國際標牌成為賽事的硬區隔標准之一。”
中國馬拉鬆賽事在不斷成長,跑者也在2019年更加成熟。譚杰表示:“我覺得最大的變化來自跑者,從馬拉鬆熱潮爆發到現在,已經有超過5年的時間了,跑者們在經歷了最初新鮮喧鬧的階段之后,開始變得有明確的追求,很多人非常明確地希望在成績上提升自我,幾乎每個人都越跑越快。‘快’的標准不斷提高,跑得快的人也越來越多。”他認為,跑者水平的進步,促使賽事組織者必須正視跑者在競賽方面的需求,也必須在人、技術、服務理念等專業性方面投入更多。
2019年重慶馬拉鬆以高科技助力賽事服務
賽事創新要守住賽事品質的紅線
2019年,“創新”成為了中國馬拉鬆行業中的熱門詞匯。“文化創新”、“科技創新”、“環保創新”等元素為賽事融入了更多內涵,也為跑者提供了更多運動之外的收獲。但是,對於仍然處於成長階段的中國馬拉鬆而言,如何保持創新和品質之間的平衡成為了一個“成長的煩惱”,而在這個問題的解讀上,幾位嘉賓保持了高度一致。
李相如表示:“一些圍繞用戶體驗的創新活動大大提高了參賽者的體驗感和獲得感,但要注意的是,創新是有條件的,賽事創新的基礎是遵循規則精神,這是比賽和辦賽的底線。賽事的高品質首先是賽事要規范、要專業。在此基礎上,可以發揮辦賽者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活動。”陳遠丁認為:“賽事品質的提升離不開賽事創新的經年累月的積累。” 同時他提出了三點賽事創新需遵循的原則:第一,專業性是紅線。不要為了創新而創新。不能損害賽事的專業性,或違反專業性等賽事規則、規律。第二,人性化是目的。賽事創新講究不折騰,不要瞎折騰城市、市民和組委會自己,不要折騰跑者。賽事創新要以服務好跑者、服務好城市為初心。第三,特色化是核心。賽事創新不是一味做加法,而是要適度、均衡,結合城市、人文、民俗的特色,打造賽事特色。
譚杰也認為,賽事創新要以賽事定位為基礎。“如果定位為速度型賽事,那就需要在賽道設計、比賽時間優化、招攬優秀業余選手方面發力﹔如果是以推動所在城市旅游為定位,那就應該在季節選擇、住宿飲食推薦等方面發力。”而回顧近年來國內馬拉鬆賽事不難發現,有些組委會以打造“完美”賽事為目標,以期在各個環節推陳出新,不但自顧不暇,跑者的參賽體驗也並未得到本質上的提升。對此,譚杰表示:“其實,在馬拉鬆賽事領域,留給創新的空間並不多。靠創新提升賽事品質,並不是一個最佳選擇。如果賽事公司踏踏實實按照基本規律辦賽,完全可以保証賽事的質量和吸引力。”
社交平台成為馬拉鬆傳播主戰場
新媒體時代賽事傳播逐鹿社交平台
除了如何提升賽事品質,如何高效傳播賽事也成為各大賽事舉辦方思考的重要問題。在社交媒體、短視頻、自媒體愈發發達的時代,賽事傳播策略也需相應做出調整。汪涌認為:“馬拉鬆集競技與全民參與於一身,兩者訴求不同。每位跑者都是自己的英雄。傳播策略第一是專業,第二是多元,第三是互動。其中最重要的是需要具備很強的整合能力,通過整合傳播,提煉出不同賽事的價值觀和賽事的個性。”陳遠丁則表示:“現在並不缺傳播介質和路徑,欠缺的是好故事。馬拉鬆賽事文化的深耕才是重點,傳播策略因時因地制宜即可。”除了及時調整傳播角度和策略,譚杰認為賽事官方傳播力也非常重要。 “馬拉鬆賽事傳播過程中,賽事的官方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體非常重要。要打造自己的媒體傳播矩陣,面向不同賽事參與群體,制定不同的傳播策略。”
去年馬拉鬆賽事中,跑者個人定制視頻開始嶄露頭角,成為了賽事借助社交平台傳播影響力的新戰場。根據榜單的統計,去年有7場馬拉鬆賽事提供了跑者個人定制視頻服務。對於這樣一種新生事物,幾位對其的評價不一。王曉剛表示:“個人視頻服務體現了馬拉鬆賽事增值服務下沉、人性化、多媒體融合、立體傳播的新特點。應該會成為一種趨勢,畢竟是求新求變的突破。”汪涌也認為:“由於5G時代的到來,無視頻不真相。從技術提升到社區交流互動等趨勢來看,跑者個人視頻肯定會像圖片一樣,成為有品質的賽事的重要標配。”而譚杰則表示:“不看好這種形式,因為絕大多數跑者出現在自己視頻中的形象,不突出、不夠完美,基本不具有收藏價值,當然就更難產生傳播效果。”李相如也認為:“個人定制視頻會增加賽事組織方的賽事成本。提高賽事服務水平,要與市場化相結合,定制活動要遵循市場規律。我國馬拉鬆賽事,由於城市之間、賽事組織方之間競爭越來越激烈,所以,整體上服務水平和質量已經比國外服務都好,真正是把跑者當上帝了。但要注意不能過度服務,要科學合理,要合規。”
多布杰出戰2019年多哈田徑世錦賽馬拉鬆比賽
談“質變”還需靠硬實力說話
2019年是中國馬拉鬆成績爆發的一年。據榜單統計,全年中國本土選手共有男子10人、女子7人達到了東京奧運會參賽標准。而董國建在柏林馬拉鬆上創造的2小時08分28秒,成為了中國馬拉鬆歷史第二好成績。有人說國內選手優秀的成績可以証明中國馬拉鬆已經進入質變過程,譚杰對這種說法表示了肯定,他說:“中國馬拉鬆提高的標志,就是每一個水平段的跑者都越跑越快。這樣水漲船高,中國頂尖選手的水平才會提升。在目前國內這種狀況下,專業選手水平的提高,一定是被業余高水平選手激發出來的。”
但大部分嘉賓認為,部分精英選手的突出表現還不能代表整個中國馬拉鬆的水平,中國馬拉鬆談質變還為時尚早。李相如認為:“2019年我國選手創造了許多優秀成績,但我認為還處在量變的積累過程,真正代表中國馬拉鬆進入量變到質變需要真正的世界一流的馬拉鬆成績作為標志。”陳遠丁表示:“中國馬拉鬆目前確實改變了人紅戲不紅的局面,是一個不錯的開端,但這並不代表中國馬拉鬆進入量變到質變的階段。競技體育就是靠成績說話,我們能否過得了東京奧運會這一關,我們能否整體有提升、突破才是真正的考驗。”王曉剛也認為:“頂尖精英運動員的成績突破隻能代表一方面,職業選手整體板凳厚度、征戰國際賽場的名次、業余精英選手水平、破3人數、中位成績、辦賽數量、參賽人數這些都達到了,才算質變。”
汪涌認為,中國馬拉鬆隻有達到了以下五點才能真正實現再上一層新台階。一、中國持續擁有一批世界級的優秀馬拉鬆選手﹔二、中國馬拉鬆賽事數量穩定在三千場左右﹔三、跑者數量、全馬和半馬跑者數量等均有大的提升﹔四、跑步主題公園覆蓋全國所有一、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擁有超過半數以上擁有適合十公裡以上跑步距離的體育公園﹔五、各大中小學熱愛跑步的師生比例大幅增加,校際交流比賽成常態。而譚杰則提出了更加具體的數字,他認為有實力打破全國紀錄的人數達到5-10人才能從根本意義上提升中國馬拉鬆水平。
根據榜單分析及專家解讀,我們不難看出,2019年中國馬拉鬆在創新浪潮的驅動下,呈現出普及化、國際化等令人欣喜的發展態勢。同時,伴隨著“新基建”國家戰略的逐步實施,智能化、網絡化也勢必成為中國馬拉鬆產業發展的方向。唐維紅表示,作為數字經濟的發展基石、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新基建”是穩投資、擴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也是促升級、優結構、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環節。包括馬拉鬆產業在內的體育產業未來的發展,也應該緊密結合“新基建”等國家戰略,借助新技術、新科技、新場景,獲得新能量,實現新突破。
雖然歲末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給蓬勃發展的中國馬拉鬆按下了暫停鍵,賽事的延期或取消無疑讓2020年中國馬拉鬆面臨嚴峻的挑戰。但在幾位專家看來,此次疫情也給中國馬拉鬆提供了“冷思考”的機會。唐維紅認為,這段時間的宅生活激發了大眾健康和健身意識的覺醒,“增強自身免疫力”成為抗擊疫情的重要共識,為未來開展包括馬拉鬆在內的全民健身、打造更豐富的體育活動提供了更多可能。譚杰表示:“疫情期間,賽事公司修煉內功,優化流程,甚至優勝劣汰,都會在下半年和明年有所體現。”王曉剛則認為:“疫情過后,民眾會更關注全民健身。時間維度放到未來兩三年來看,中國馬拉鬆的體量和增速仍會攀升。”
從2011年的10余場賽事,到2019年接近1900場,近十年來中國馬拉鬆實現了數量爆發式增長。但從量變到質變,卻非一朝一夕之功。不僅需要時間積累、文化沉澱,也需要我們的賽事修煉好內功,在守住賽事品質紅線的同時,大膽創新。正如汪涌所說:“賽事創新遵循的是對馬拉鬆心存敬畏,對42.195公裡賽道心存敬畏。”我們相信,隻要賽事和跑者都對馬拉鬆運動秉承著一份敬畏之心,中國馬拉鬆事業將再度邁上一個新的台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