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起一座橋,把更多服務搬到線上

——探析體育直播(下)

本報記者 范佳元 季 芳

2020年06月16日05:0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無論是想購買運動裝備、獲取健身指導,還是想了解賽場內外的故事,都可以通過直播實現。如今,直播成為體育領域的一股熱潮,既給體育產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也為人們的運動生活提供了便利。

  

  坐在直播間“連麥”,對張偉麗來說並不陌生。這位終極格斗冠軍賽(UFC)金腰帶擁有者,今年3月成功衛冕后曾在某視頻平台與網友在線互動,最高峰時有40萬人同步觀看,一時間“彈幕”刷滿了屏幕。

  這樣“零距離”交流的場景,在“互聯網+”時代並不算新鮮事。當直播進入體育領域並形成風潮,過往那些隻能靜態陳列的貨品、難以言傳的健身技巧、少為人知的賽場故事,都生動地呈現在大眾眼前。直播為日常運動生活和體育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拉動體育消費

  隨著“社交+直播”“電商+直播”潮流的興起,體育領域也搭上“直播帶貨”這趟快車。關鍵之道體育咨詢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張慶認為,直播銷售在幾年前開始萌芽,經過了供給側的競爭和需求側的受眾習慣改變,逐漸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

  “直播帶貨”的興起,首先助推了體育用品制造業發展。除了綜合電商平台,垂直領域的體育相關應用軟件和平台紛紛開設直播頻道,以求在市場裡“分一杯羹”。今年2月,線上運動平台Keep將自研瑜伽墊送到某直播間,1.5萬個瑜伽墊瞬間銷售一空。盡管有網紅主播自身人氣的助推,但直播產生的拉動作用令人驚喜。

  直播帶的“貨”不限於體育用品,體育服務也是一塊不容小覷的“蛋糕”。清華大學體育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分析,目前主流的體育服務直播一種是針對青少年的培訓,另一種是健身體系的指導服務。“體育技能的傳授,大多需要實際場景接觸,線上直播對原有線下產品形成增值,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在張慶看來,體育直播由人、貨、場3個維度構成,“一類場景是直播平台或線上營造的運動空間,讓消費者產生關注、購買的願望﹔另一類是在有足夠流量的運動場景裡匹配對應的貨品或服務,這或許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疫情期間,一些體育活動的主戰場轉到線上。新一代互聯網用戶的體育需求更傾向於重視體驗和運動表現,這也給了直播持續發力的空間。安踏集團數據顯示,今年“五一”期間,安踏線上、線下銷售實現同步復蘇和增長,其中“95后”消費者佔比提升了10%。

  如今,大眾的健康理念不斷增強,人均體育消費支出、消費頻次均在提升。王雪莉表示,隨著體育領域的日趨精細化,直播能給產業帶來新的機會和價值點。

  助推產品升級

  3月30日,首鋼體育天貓官方旗艦店上線,北京男籃球員翟曉川、方碩等通過直播與網友互動。在網友的捧場下,當天銷售額近4萬元,在線用戶達到2.3萬人。

  對於體育消費市場,“直播帶貨”無疑是新的風口。“目前來看,價格依然是直播營銷的‘撒手锏’。”在張慶看來,當前體育直播的技術門檻並不高, 主要靠拼價格、拼人氣,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對專業性保持敬畏。

  體育產品的特別之處,在於附加值很高。豐富的場景營造,有助於改變“直播帶貨”單純拼價格的狀態。據了解,打造智慧賽場已經進入中國男籃職業聯賽(CBA)的戰略規劃。在引入智能可穿戴設備的球場,球迷在現場觀賽的同時,可以實時了解運動員在使用比賽用球、同款球衣的運動表現。“人、貨、場在這種情況下得到高度匹配,這時給一個鏈接,球迷或許就選擇下單了。”張慶說。

  體育直播雖然目前火爆,但這股熱潮會不會成為“一陣風”?北京大學國家體育產業研究基地秘書長何文義認為,直播終究只是一種工具或手段,內容和產品才是第一位的,“體育受眾是一個個專業領域的聚集,不同興趣的群體很難產生交集,體育直播若想可持續發展,需要針對細分群體的關注點發力。”

  激發運動興趣

  位於北京的賽奧菲斯國際游泳俱樂部,共擁有4處教學點、長訓學生約200人。1月底停課后,俱樂部將課程轉為線上,至今已有100多個學生參加了線上訓練。“無法下水就做陸上練習,教練帶著練顯然比自己在家對著視頻練效果要好。” 俱樂部總教練陳晨認為,直播培訓也能培養青少年對游泳的興趣。

  想讓運動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既需要體育文化的積澱,也需要鍛煉習慣的養成。對體育運動的入門者來說,直播培訓是一種最直觀的興趣啟蒙,可以將某些枯燥的訓練變得有趣,也可以提供在線的陪伴和督促。

  體育直播瞄准潛在運動人口,實現了更大范圍、更有效率的運動普及,發揮著為線下導流的作用。明星教練進行直播教學,不受場地和時間的限制,獲取的學員數量遠超線下。王雪莉認為,未來線上和線下將是融合互補的。

  受眾通過體育直播,不僅能夠便捷地學習體育技能、獲取體育產品和服務,還收獲了一種全新的體驗。剛入門的跑友,可以聽馬拉鬆精英直播傳授“攻略”。何文義認為:“一名健身新手通過直播對運動產生了興趣,學會了動作要領后再到線下實踐。運動的人多了,全民健身的氛圍更加濃厚,這實現了一種良性循環。”

  產生經濟效益,自帶公益屬性,這是體育直播的“雙重任務”。它打開了一扇窗,外面還有更廣闊的天地。


  《 人民日報 》( 2020年06月16日 14 版)

(責編:岳弘彬、楊磊)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