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社交圈,為生活添歡樂

——把脈全民健身新趨勢(二)

本報記者 王 亮 范佳元 劉碩陽

2020年07月09日08:4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運動健身,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正在形成。“運動社交圈”以共同的運動愛好將人們的心靈拉近,讓鍛煉者在強身健體的同時,也收獲一份真誠友誼、一份快樂心情。

  夜幕低垂,北京天壇公園一角。喊著口號、站在隊伍前列示范,做完兩組健身操后,趙湘晨已是大汗淋漓。皮膚黝黑的他今年55歲,是網絡上關注度很高的“天壇健身大爺”中的一員,說起這些健身的老伙計,趙湘晨就停不下來嘴:“我們都認識,平時都在一塊兒練。”

  “天壇大爺”可謂“運動社交圈”的典型。如今,運動健身已經成為很多人的生活和社交方式,體育愛好者也多半有自己的“圈子”。人們因為共同的運動愛好聚在一起,交流切磋、其樂融融,強身健體的同時,也收獲了一份歡樂心情。

  一名公交司機的“健身朋友圈”

  趙湘晨是名公交司機。白天,他駕駛著“大1路”公交車穿梭在北京大街上。到了晚上,趙湘晨就成了天壇公園裡人氣頗高的“健身教練”。對於這個角色,他挺謙虛:“談不上教,就是有些志趣相投的朋友愛跟著一塊兒練。”

  與網絡上那些“身懷絕技”的展示相比,趙湘晨的健身動作朴實很多,“咱比不了人家,我來這兒是為了陪老伴兒減肥。”旁邊一位年長一些的老先生聽了這話,連連搖頭:“虧不虧心啊,以前誰190多斤來著?”趙湘晨嘿嘿一笑,“那就算互相促進吧”,從2015年開始,他幾乎每天來天壇公園健身,體重已經減去50多斤。

  趙湘晨的健身伙伴通常在傍晚匯聚天壇一角,他們親切地稱呼趙湘晨為“隊長”。瑜伽墊、滾輪等健身器械都是趙湘晨從家裡帶來的,供大家免費使用。最近這段時間,趙湘晨還特別注意叮囑大伙兒保持社交距離,“我們間距都在兩米以上。”大伙常練的健身動作是趙湘晨自編的,“有段時間他天天‘泡’在網上找視頻研究。”老伴兒“埋怨”著。

  日積月累,趙湘晨的“健身朋友圈”越來越熱鬧。以往每天跟著鍛煉的有三四十人,這段時間每天都能超過50人。“借著健身一起聊聊天。練得好是一方面,開心也很重要。”趙湘晨樂呵呵地說。

  像趙湘晨這樣自發組織的“健身朋友圈”,在運動愛好者中為數不少。浙江省體育局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在浙江省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中,有23.9%的人加入了體育協會、體育俱樂部、自發健身團隊等。數據顯示,隨著年齡增長,結伴健身的需求越高,加入體育健身團隊的比例也越高。相信更多的“趙湘晨”,會在這樣的潮流中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一支業余跑團的“歡樂聚跑點”

  每個周六的清晨,北京“9587”跑團都會來到頤和園。在教練的帶領下,大家拉開距離,做好跑前熱身,然后完成7.5公裡晨跑。

  “9587”是“就吾霸氣”的諧音。經過4年多發展,“9587”跑團已有24個“聚跑點”,頤和園這處有80多位跑友,全市超過2000位。

  跑團之所以能快速成長,除了大眾健身需求在擴大,跑友間擁有共同話題同樣重要。跑友謝朝敏認為,跑團為她帶來了更多認同和歡樂。謝朝敏堅持每天跑步,風雨無阻。在跑團中,“跑步是所有跑友的共同語言”,哪怕取得微小的進步都會得到大家的鼓勵和贊賞。

  隨著參與人群的擴大,跑團也努力擴展跑步之外的活動。每年,跑團都會舉行多場公益活動,組織跑友將參賽服或者訓練服積攢下來,寄給有需要的人群。30—40歲年齡段是“9587”跑團的主力人群,這些跑友大多已經有了家庭和孩子,平時給孩子買來的兒童讀物,看完之后也會留存下來,統一捐贈。這些活動都能得到熱情響應,跑團負責人王庭健覺得,公益活動是跑步活動的延伸,也為體育社交增添了更多價值。

  像“9587”這樣的跑團在各地都有不少,跑步的“社交場景”也隨之不斷豐富。疫情防控期間,某社交跑步APP活躍用戶量和用戶下載量比以往增加了40%左右,公司負責人表示,“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健康。”體育社交軟件不只是純粹的互聯網產品,用戶必須親自參與運動才能體會到其中的魅力,並產生黏性。“未來,我們將幫助用戶尋找更多的跑步場所和更多賽事,尤其是趣味性的賽事或者是短程賽事,讓更多人參與進來。”

  一根智能跳繩的“用戶交流群”

  這段時間,為了督促學生居家時堅持體育鍛煉,上海財經大學體育教學部主任呂季東花了不少心思,選取了一些適合居家健身的內容,鼓勵學生們用網絡打卡的方式將運動成果記錄下來。

  呂季東以身作則,已經堅持了幾個月的跳繩鍛煉。“從健身效果看,跳繩400次大約相當於跑步1公裡。”他從最初的每天1000次逐步穩定到目前的3000次。每次跳完,也會像學生一樣將數據上傳至朋友圈“打卡”。

  本意是為了督促學生鍛煉,然而在呂季東將鍛煉數據不斷發布到朋友圈之后,又在好友中引領了一波“跳繩熱”。“很多人都對跳繩產生了興趣。我有一些跑馬拉鬆的好友,最近跑步受到影響,也開始用跳繩代替。”呂季東說,還有不少朋友通過他購買智能跳繩。“不僅能學習高手教學視頻的內容,還有打卡排行等功能,這樣一根跳繩擁有了‘社交’功能。”不知不覺間,一個用跳繩“編織”起的用戶交流群漸漸成形……

  呂季東認為,經歷疫情,大眾進一步提升了強身健體的意識,也對體育所具有的社交屬性有了更深認識。“平時,體育活動的社交功能起到拉近人與人的距離,愉悅心情的作用。眼下居家時間長起來,人們需要尋找新的社交方式。很多智能運動軟件強化了打卡排行等社交功能,不少項目協會也在探索網絡辦賽方式,無形中擴大了體育運動的社交圈。”在呂季東看來,宅家期間“運動群落”的不斷增長,正反映了人們對體育社交功能的需要。

  “以體育的名義為社交增添更多內容,為大家帶來更多歡樂,相信這樣的景象未來會成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呂季東說。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09日 14 版)

(責編:歐興榮、胡雪蓉)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