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子隻做好游泳這一件事

記中國游泳功勛教練徐國義(中)

中國體育報 李雪穎 

2020年07月31日10:36  
 

在中國游泳功勛教練徐國義執教的26年裡,他緊緊把握每一天的訓練,鑽研技術是他的每日“功課”。夯實基礎、技術為王、細節制勝的理念,貫穿了徐國義的整個執教生涯。

“他視游泳事業為生命,喜歡潛心鑽研游泳訓練的那些事,在研究技術方面特別痴迷,可以說是走在行業最前沿。”在浙江省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鄭瑤看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徐國義最重要的品質之一。

多年來,“請進來、走出去”戰略讓國家游泳隊的教練員們能夠接觸並學習到國際先進的游泳教學理念等,更好地取長補短。徐國義便受益其中。“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視野的開闊,我對於游泳的理解更加深入,對於項目知識、規律等有了初步認識。”每天守著一池碧水的徐國義思緒始終離不開對技術的鑽研。如何在身體條件更佔優的歐美選手面前揚長避短,憑借更加先進的技術在對抗中取勝,是徐國義一直致力研究的課題。“游泳是個講求技術的項目,也需要強大的體能,這需要我們在訓練中很好地把控。因為我很喜歡鑽研技術,所以才會每天去想、去設計訓練,有時也需要靈光一現,教練員是需要悟性的,沒有悟性的教練員成不了大器。”

“他時時刻刻都在思考訓練、鑽研技術”

在同事、朋友們眼中,徐國義是“智多星”“小諸葛”。當運動員時如此,1994年當教練后也是如此。

國家隊教練員王愛民和徐國義一起共事了11年。在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公寓裡住對門的兩個人時常晚上一起在房間裡聊天,兩人的話題永遠繞不開訓練和日常管理。“國義的工作狀態是沒有邊界、沒有時空限制的。一天24小時他都處在工作狀態,時時刻刻都在思考訓練、鑽研技術。他經常跟我說,沒事的時候或者是休息的時候,隻要一閉上眼睛就在想如何讓運動員游得更快。他下了大量功夫,我一直在向他學習。”

經過多年的觀察和交流,王愛民發現徐國義對於游泳技術的理解很獨特、很到位,常常能一針見血地直擊問題根源。“國義是非常睿智的人。他的訓練強度設計非常巧妙,訓練計劃精准且靈活多變,能夠根據運動員當天的身心狀態進行積極調整,他的賽前調控能力也堪稱藝術。他對運動員的訓練管理和選材要求很高,他的隊員比賽成功率高,基本每次比賽都會提高成績。每次大賽前盤點時,他對於成績的預判都基本實現,這體現出他對世界一流競技水平的掌握和對運動員狀態的把控。”

鄭瑤曾擔任浙江體育職業技術學院院長,與徐國義有較多的接觸交流。鄭瑤說:“我總跟他交流,要不斷學習借鑒國際上先進的理念、技術,他也每次都很自信地回復,‘任何大賽中,對手有任何新的技術動作,我都會第一時間研究學習。’他不僅是大家印象中最重視技術的教練之一,也是與時俱進、十分重視體能的教練之一。他善於與體能教練及時溝通,針對葉詩文、徐嘉余的短板,共同制訂體能訓練計劃,努力取得最好的成效。” (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他對每一個技術細節都摳得非常細致”

2018年12月10日,在國際泳聯世界水上大會金牌教練講習班上,徐國義分享了《根據運動員的不同情況調整訓練思路》的主題演講。面向世界各地的同行,他傾囊相授。徐國義在訓練過程中始終堅持技術第一的原則,緊緊圍繞運動員的技術特點去要求、重復、執行。

徐國義認為運動員在水中首先要具備保持“平、直、尖、緊、高、穩”的良好流線型姿勢以及保持這一姿勢的身體條件和能力。“提高動力、減小阻力”是他游泳技術的核心內容。而技術的實施與運動員的身體條件、素質、能力、肌肉類型、神經特性、性格特點等緊密相關。王愛民認為徐國義的訓練抓住了強度和技術兩個重點。他說:“國義一直在研究如何在加強體能訓練的同時減阻、增加推動力,不做無意義的消耗,隻有經濟化地使用體能、巧用技術才能揚長避短與歐美選手抗衡。他對每一個技術細節都摳得非常細致,他和我聊過仰泳,他對仰泳手入水的深度、抓水的力量等都有非常細致的研究。”

徐國義曾給王愛民支過招。那時王愛民正為一個以長距離自由泳為主項的女運動員在長池與短池中的表現“苦惱”。王愛民告訴記者,一般來說,短池(25米)比賽因為轉身多、速度快,成績一般要比在長池(50米)裡游起來快得多,但是這名隊員卻無法在短池比賽裡游出更快的成績。“我在查找原因時考慮了轉身技術等方面的問題,而國義點了我一句話,‘節奏問題,是長短池轉換訓練不夠、訓練節奏的問題。’我后來研究發現是長短池轉換的時間問題和長短池游程中技術的控制問題,其次還有轉身等技術細節問題。這一次對我觸動很大,看的出來他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

徐國義所帶的運動員裡既有以混合泳為主項的奧運冠軍葉詩文,也有仰泳世界冠軍徐嘉余,還有蝶泳名將李朱濠以及自由泳名將朱夢惠等,如何為不同項目運動員分別制定科學有效的訓練方案,徐國義在這方面有獨到的見解。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徐國義根據運動員的實際情況以及比賽的技術要求,及時優化和改進技術,以達到最佳劃水實效。同時,他還根據運動員的不同目標要求調整頂層設計方案,根據項目和個人特點調整專項體能和技術的訓練思路,並根據隊員的不同性格特點調整訓練思路和訓練要求。

徐國義為徐嘉余打造了世界一流的仰泳技術。讓徐國義的妻子、同為國家游泳隊教練的樓霞頗感驕傲的是他們在美國外訓時,外教把游泳俱樂部裡所有的運動員叫到一起,讓徐嘉余做出發轉身示范,並讓他們向徐嘉余學習。在徐嘉余的印象裡,徐國義一直在悉心為他打磨技術。“從2011年開始徐導就在不停地跟我強調技術,幾項技術講了六七年。即便2016年裡約奧運會回來,我們還是在一遍遍改技術,一點點做磨合。”徐嘉余回憶說,“2013年底我天天看入江陵介的視頻,向他學習。徐導看到我的努力,他根據我的技術特點,不斷幫我完善技術,后來終於打破了入江陵介的紀錄。”2015年徐嘉余進入瓶頸期,徐國義邊著急邊想辦法,開始為當時身高1.86米、體重75公斤的徐嘉余增肌。他要求徐嘉余每天吃四五塊牛排,就這樣隨著體重的增加,徐嘉余的技術也日臻完美。“徐導很厲害,他把我保護得特別好,時刻叮囑我該怎麼做,我不需要去擔心訓練中的問題,跟著徐導一起努力就可以了。”就在人們沉浸在徐嘉余摘得2017年布達佩斯世錦賽100米仰泳冠軍,為中國男子仰泳實現世界大賽金牌“零的突破”的喜悅中時,徐國義已經在總結分析他的比賽分段成績以及動作頻次和實效,研究如何幫助他更進一步。

針對練混合泳的葉詩文,徐國義根據她4種泳姿的不同水平,為她量身打造差異化的成績目標。2012年倫敦奧運會,徐國義對於葉詩文200米和400米混合泳的比賽技術要求是預賽、半決賽、決賽都要以自我為主,蝶泳和仰泳的技術要求是游出劃水實效,仰泳注意調整呼吸為之后的蛙泳做好儲備,蛙泳強調腿的效果以及保持身體穩定的高位,最后要發揮自由泳的優勢,腿要加起來,盡情釋放。同時考慮到400米混合泳的比賽是在奧運會游泳比賽的第一天進行,幫助葉詩文減壓和專注比賽更為重要。在徐國義的悉心指導下,當時16歲的葉詩文收獲了倫敦奧運會200米和400米混合泳的雙冠。

“他的因材施教源自多觀察、多分析、多思考”

自信是徐國義給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林洪留下的深刻印象。這份自信源自徐國義對技術的錘煉,對隊員的了解。在備戰2012年倫敦和2016年裡約兩屆奧運會的過程中,他與徐國義有過密切合作,也在技術理念方面形成很多共識。

徐國義認為,訓練比賽的過程其實也是對運動員“身、心、性”的訓練,要注重性格的培養和磨煉。好的性格和品質才能專注、自律、堅持、珍惜。優秀運動員需要達到“身體好、條件好、悟性好、性格好”的標准,奧運冠軍還要有“特質”。林洪解釋說:“身是指身體,心是指思維,性是指性格。身體的訓練對於競技體育來說是最基礎的,而想要成為高水平的運動員要經過思維的訓練,最高層級是性格的訓練,要塑造性格和品質。徐導極為看重運動員的思維能力,因為奧運冠軍其實就是人類在這個項目上達到的極限,這對於運動員的思維、執行力、智力等方面的要求都極高。我們還總結出能否達成目標有三個關鍵點,即‘想了沒有、做了沒有、做好了沒有’。”

一次在昆明進行高原訓練時發生的事情給林洪留下了深刻印象。當時海埂基地的訓練池被改成25米的泳池,徐國義要求兩名隊員在每一個轉身出來使勁打水下腿,要做到出水后6個動作到邊。要知道在高原上進行長距離訓練時這樣的要求有些嚴苛。其中一個隊員能夠基本完成,而另一個隊員完成起來卻有些勉強。林洪問徐國義可不可以“放放水”,徐國義堅持說不行。因為在他看來,這不僅是在技術上的訓練要求,更是對運動員意志品質的考驗,不能輕言放棄。

在林洪看來,優秀的教練員、運動員有很多,而徐國義幫助每個運動員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訓練模式、技術結構、思維方式等,並塑造了成為優秀運動員的意志品質,也讓他們成為最佳搭檔,這十分難得。“每個運動員的條件、性格不同,而徐導總能因材施教,因此他帶出了一波又一波優秀的運動員。他的因材施教源自多觀察、多分析、多思考。”

葉詩文也與林洪有同感。在她眼中,訓練場上的徐國義自信、有魄力,同時能夠因材施教。“我們組隊員有各種泳姿,有長距離有短距離,他一個人要兼顧我們這麼多人是很難的,但是他做到了這一點,能夠在訓練計劃上平衡好。”葉詩文謙虛地向記者表示自己的技術不是特別好,但最為關鍵的是徐國義了解她的需求。“他很清楚每個運動員都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技術,他不會強迫我去做一些可能看起來劃水效果特別好、特別到位、特別漂亮的動作,他知道我用那個動作反而會因為不舒服而游得更慢,他會讓我在游得更加舒服的狀態下更加伸展,我們一直在不斷溝通和打磨技術動作。”

“跟國際接軌,學習國外的科學方法,轉變訓練理念,路子是對的。不能照搬照抄,而要為我所用,融入自己的訓練,畢竟我們更了解自己的運動員。”大膽地將不同於常規思考角度的觀點和理念引入訓練,博採眾長並為我所用,讓徐國義更有信心、更有底氣。正如鄭瑤所言,徐國義是心無旁騖、克難攻堅、矢志奮斗、追求卓越的優秀教練員代表,他用一生的心血和付出,踐行與詮釋責任擔當,彰顯的是榜樣的力量。

(責編:郝帥、張帆)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