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資源 打通渠道

拓展融合空間 協力培育人才(體教融合新觀察(中))

本報記者  陳晨曦  李  洋  王  亮

2020年09月29日05:3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競技體育人才如何培養?過往主要依靠體育傳統校、業余體校、專業隊的“三級訓練網”。如今,一些地區立足當地實際,在實踐中不斷探索體教融合的新路,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來,還將針對薄弱環節強力推進體教融合,促進體育后備人才不斷涌現。

  

  日前在上海金沙江路小學的操場上,幾十名女足小球員正在教練的帶領下進行盤帶訓練,踢得有模有樣。據金沙江路小學校長李海軍介紹,如今在普陀區女足培養“一條龍”模式下,學校的女足隊伍對家長和孩子的吸引力越來越大,“孩子足球踢得好,可以升入理想的中學,未來既可以進入專業隊繼續踢球,也可以選擇讀書深造。”李海軍說。

  過往,中國的競技體育人才培養主要依靠體育傳統校、業余體校、專業隊的“三級訓練網”。日前,由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印發的《關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把學校高水平運動隊的建設發展納入國家體育人才培養體系。體育部門后備人才的教育問題有望得到系統性解決,教育部門蘊藏的體育力量也將被激發出來。

  建立升學通道

  搭建競賽體系

  金沙江路小學的足球教練由普陀區青少年業余足球學校派駐,足校校長張翔說:“體育和教育能夠在青少年成長階段高度融合,讓我們引以為豪。我們目前已有隊員考入復旦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希望這種模式未來能不斷拓展。”

  今后,類似的“一條龍”培養模式將越來越多。《意見》明確提出:“鼓勵各地在體育傳統特色學校的基礎上建立健全‘一條龍’人才體系,由小學、初中、高中組成對口升學單位,開展相同項目體育訓練,解決體育人才升學斷檔問題。”

  在《意見》的指導下,過去由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分別評定的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和體育特色學校將得以整合,今后將由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聯合評定體育傳統特色學校。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表示,體育傳統特色學校的做法還會從足球向籃球、網球等項目延伸,實現因材施教。各個項目的傳統特色校將建立起從小學、初中延伸到高中的升學通道,體育特長學生的評價和升學保障政策將逐步完善。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將成為優秀體育人才在校園體系內的最高集結地,再與省區市專業隊、職業隊、國家隊打通。

  國家體育總局青少年體育司司長王立偉表示,體育系統將大力支持校園的競賽體系建設,他表示:“全國青少年賽事的錦標賽和冠軍賽,已經按年齡(12歲以下組、14歲以下組、16歲以下組)和國際接軌。所有學生都能在不同層級的賽事中找到適合自己水平的切入點。有能力參賽的,從資格賽一步步往上走,更廣層面的學生群體則在學校參與校園賽事。”王登峰說:“《意見》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表述,就是要建立不同學段的競賽體系。過去學校的競賽和體育部門的競賽是分別開展的,現在要求我們把這兩個系列合二為一,編排完整的競賽體系。以足球為例,我們已經搭建了一個完整的校園足球競賽體系,同時各職業俱樂部還有他們的賽事,第一階段的比賽,由俱樂部和校園分開組織﹔第二個階段校園和俱樂部各自產生優勝隊,再一起進行賽會制比賽。這種模式我們下一步准備推廣到所有項目。”

  統一調配資源

  發展新型體校

  體校是我國培養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的重要陣地,然而“重體輕教”的問題也影響著體校可持續發展,基層體校更是如此。

  “隻有讓教育兜住底,才能打消學生和家長的后顧之憂。”山東省體育局青少年體育處副處長張強說。去年行政機構改革后,山東省136個縣(市、區)中有130個設立了教育和體育局,消除壁壘,統一調配資源。體校學生在普通中小學讀書,放學后來體校訓練。還有一部分體校直接融入普通學校中,體校教練也會承擔起校隊訓練和體育興趣班的教學任務。

  在杭州陳經綸體育學校,孩子們正在泳池邊一字排開練習打水。不同於以往“集中訓練、集中學習、集中管理”的培養模式,杭州堅持“走訓”的方式,爭取讓孩子學習、訓練都出彩。“發展新型體校,文化教育和體育兩條腿同時走路,培養更多有文化的體育人才,這在浙江已成為共識。”浙江省體育局訓練處處長唐萬裡說。

  體育傳統特色校是體教融合的重要抓手,在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培養競技體育后備人才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今年8月率領清華大學隊奪得CUBA(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冠軍的陳磊教練對此深有體會。“學校通過冬令營選拔出來的高水平運動員大多來自籃球傳統特色校,清華大學隊今年唯一入選CBA(中國男籃職業聯賽)的鄭祺龍就是清華附中畢業的。”

  廣大學生群體有著多樣的體育需求,學校師資難免捉襟見肘,這給了社會俱樂部大顯身手的機會。上海楊泰實驗學校、上大附中等學校通過購買服務的形式與上海曹燕華乒乓培訓學校開展合作,后者向學校輸送專業教練,“有場地、缺教練”的難題迎刃而解。

  “40多所體校,700多所體育傳統特色校,近300個社會青少年俱樂部,這些都是我們培養體育后備人才的基地。”談及上海這些年探索體教融合的經驗,上海市體育局原副局長郭蓓欣慰地說:“我們的指導思想就是‘資源共享,責任共擔,人才共育,特色共建,多元共治’。”

  重視師資建設

  提升教學水平

  體教融合深入推進,學校體育教學水平和人才隊伍建設也亟待提升。

  王登峰認為,學校體育改革,要按照“教會、勤練、常賽”的模式展開,這意味著學校體育需要更多的專業體育人才。《意見》提出,將大力培養體育教師和教練員隊伍,主要包括暢通優秀退役運動員、教練員進入學校兼任、擔任體育教師的渠道,以及在大中小學校設立專兼職教練員崗位等舉措。

  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副主席、中學生體育協會主席薛彥青表示,教練員培訓是學生體育協會與單項運動協會合作的重要內容,“單項協會在高水平教練員方面有優勢,幫助我們培養學生運動員,水平提升明顯”。

  清華大學體育部主任劉波說:“我們有些優秀的體育老師不僅從事教學工作,還是校隊的教練員,他們的帶隊成績也會作為評職稱的指標,這是對高水平教練員的重視。”武漢體育學院教授柳鳴毅認為,體育領域應該擁有自己的人才計劃,“這將賦予體育老師和教練員崇高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促使退役運動員、體育專業畢業生等更多人才走上體育教學崗位。”

  在大中小學廣泛設立教練員崗位,既是重視體育師資隊伍建設的有力舉措,也是加強學生群體體育專項學習的重要方式。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教育發展研究院體育教研員車純表示,在學校中設立教練員崗位,能夠幫助學生進行體育專項學習。“學校設立教練員崗位,既可以聘用專職、兼職人員,也可以向社會購買服務。”車純說。

  同時,體育老師在體教融合進程中將發揮更大作用。體育老師是學校體育的中堅力量,《意見》提出,“選派優秀體育教師參加各種體育運動項目技能培訓,增強體育教學和課余訓練能力。”成都市青羊區教科院體育教研員江華認為此次《意見》的出台,能夠激發體育老師的教學潛力,對推動校內外的青少年體育培訓大有益處。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29日 14 版)

(責編:牛鏞、楊磊)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