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能測試”沖上熱搜 體能短板應該怎麼補

人民日報體育微信公號 李洋

2020年09月30日14:30  
 

這幾天,“體能測試”頻頻沖上熱搜,引來各方關注熱議。

“體能測試”沖上熱搜

在2020年全國游泳冠軍賽暨東京奧運會達標賽中,遼寧選手王簡嘉禾預賽第一並打破亞洲紀錄,卻因為體能測試成績不理想無緣決賽。

王簡嘉禾在1500米自由泳預賽中以15分45秒59打破亞洲紀錄,但因體能測試成績不佳而無緣決賽。

被體能測試“絆倒”的不僅僅是王簡嘉禾,余賀新、傅園慧、於靜瑤、方喆等選手雖然在各項目預賽中名列前茅,也都因為同樣的規則未能晉級。

全國體操錦標賽女子跳馬決賽中出現的一幕也讓人“看不懂”——第四個登場的小運動員以難度系數2.0的簡單動作獲得第五名。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戲劇性場面,是因為原本8人參加的決賽,因為體能測試成績制約,最終隻有5人入選。

體能對於競技體育意味著什麼?基礎體能和專項體能的關聯如何看待?面對輿論場的困惑和疑問,如何引導相關各方對體能測試形成理性認知,並以此指導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這些問題,在體育改革向縱深推進時,有必要深入探討。

短板短在哪兒

“2019年初,參照英國賽艇協會體能訓練標准,當時國家隊100多位運動員隻有一位能達標。”中國賽艇協會主席劉愛杰提供的這個數據令人吃驚。

當然,體能短板不僅存在於賽艇項目中。近年來,不少項目普遍存在“重技術,輕體能﹔重專項體能,輕基礎體能”的問題,特別是在那些實力相對薄弱,或還未形成整體厚勢的隊伍中,體能成為制約中國運動員在國際賽場躋身一流的顯著短板。

2008年北京奧運會,我國體育健兒豪取48塊金牌﹔而8年后的裡約奧運會降到26塊。體能正是其中的關鍵短板。

基礎體能影響專項體能,專項體能又決定了運動員的專項表現。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這已經成為很多教練員和運動員的共識。

“引體向上、跑步、深蹲、臥推等項目可以提高運動員的力量、耐力、速度等基礎身體素質,而我國運動員在這方面欠賬太多。”首都體育學院教授尹軍說:“基礎體能訓練比較枯燥乏味,但教練員要加強引導,運動員也要堅持下去。”

意識到體能短板后,中國國家賽艇隊和皮劃艇隊痛定思痛、狠抓體能,已經嘗到了甜頭。“如今,女隊全部體能達標,男隊80%以上達標。在去年的世界錦標賽上,我們7個項目奪冠,其中4個是奧運會項目。”劉愛杰說。

對於基礎體能的重要性,征戰多年的老將體會更深。尹軍說:“走進訓練場,你會發現27、8歲的運動員更積極、認真地進行體能訓練,因為他們深知這對降低運動損傷、延長運動生涯的益處。”

狠抓體能是基本功,要補的基本功還不止體能。遼寧省體育局局長宋凱舉了個投籃的例子,“為什麼我們三分球投的不准,因為練得不夠。哈德森在遼寧男籃時,每天至少練習400次三分球,比賽前,他還會提前一個小時到賽場再投100個。”

對標世界頂尖水平,我國運動員體能、技能基本功仍要全方位提高。

體能測試的出發點針對性很強,但具體到每個競技項目,“體能大比武”如何設置、如何評判,還需要更為精細化的考量。比如3000米跑,雖然有氧運動能提高體力、耐力和專注力,但並非所有項目的運動員都擅長。基礎體能的門檻如何設置,是個學問。

再細一些分析,即便是田徑項目,不同項目、不同運動員的情況也不相同。3000米“僅僅”跑到13分38秒的蘇炳添說,“3000米屬於慢速有氧運動,短跑運動員以力量和爆發力訓練為主,如果太過訓練長跑,把快肌變成慢肌,會影響我們的爆發力。所以教練也不太建議我們把精力過多地放在這塊。”

蘇炳添發微博自嘲

補強如何去補

剝絲抽繭地分析,將預賽排名靠前者攔在決賽場外的並非是“體能測試”,而是“體能測試與比賽成績挂鉤”。

根據本次全國游泳冠軍賽的規定,預賽成績前16名選手中,取體能成績前八名選手進入決賽。體能成績相同,再按照游泳成績排名進入決賽。

“不反對訓練體能,中國運動員確實在體能方面有所欠缺。但把體能成績作為晉級決賽的標准是否足夠公平。游泳運動員平時練體能遵循的原則是次數少、間歇長、運動量逐漸增加,但體能測試是短時間內拼極限,是否和運動專項也有差別。”一位參加本次全國游泳冠軍賽的選手這樣認為。

體育總局在今年2月24日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強化基礎體能訓練惡補體能短板的通知》,文件確定了各項目基礎體能達標標准,並規定不達標者不得參加東京奧運會。

需要指出的是,這一舉措主要是針對那些尚在追趕世界一流,或整體實力與世界一流還有差距的隊伍。像跳水、舉重、乒乓球、女排等隊伍,自身實力足夠,也就有更多自我調整安排的空間。

其實,體育總局去年已下發幾次體能測試通知,但從實際效果看還未得到普遍重視,這也是進一步強調的發力點所在。

狠抓體能無可厚非,但體能測試究竟應當是達標式,還是選拔式,仍需要審慎考量。

陳夢等國乒隊員全部通過體能測試,備戰全國錦標賽。

以歐洲足球俱樂部為例,他們也讓球員進行體測,也會進行跑、跳、引體向上等測試,但這只是制定科學訓練計劃的數據支撐,並不會據此決定運動員的參賽資格。

畢竟,站在賽場上,每個項目最終展現的都是各自的特色。體能在其中起著基礎性作用,對基礎性的重視該如何滲入日常訓練之中,是否要通過比賽杠杆直接調控,還需要在實踐中反復掂量。

測試仍要精細

也的確有一些運動員實現了基礎體能和競賽成績相促進,都出彩。

還是在此次游泳冠軍賽上,22歲的江蘇隊名將張雨霏憑借55秒62的成績成為女子100米蝶泳歷史第二快選手,她的體能測試成績也高達45分(滿分50分)。女子標槍“一姐”呂會會和中國游泳領軍人物徐嘉余也都如此。

如何補齊短板,打造一支能征善戰、作風優良的國家隊。劉愛杰認為,國外運動員的發展模式值得借鑒。16歲之前,要把運動員培養成基礎牢固、基本功扎實的“全能運動員”,不要過早開展專項訓練,“這就可以避免‘早熟早衰’現象,讓運動員走得更遠。”

當然,這也要視不同項目的特點和規律而定。對基礎和規律的深刻認識和把握,很多時候正是體現在靈活運用之中。

體能測試要更加精細化、科學化、人性化,進而服務於運動員競技水平的提升。“我們將通過本次比賽對體能訓練進行認真總結,建立起與游泳項目相適應並緊密結合專項、更加完善的基礎體能訓練和體能競賽體系。”中國游泳協會主席周繼紅說。

宋凱說:“王簡嘉禾是個天才運動員,我們對她期望很高,要求也很高。接下來會針對項目和個人特點,探索增強基礎體能和專項體能的方法。”

中國田徑協會副主席於洪臣也結合剛剛落幕的全國田徑錦標賽提出建議,“可以在賽前設置體能達標賽和專項達標賽。達標賽不是排位賽,過了這一關,決賽階段就不再考慮體能測試成績。”

(責編:楊磊、胡雪蓉)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