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壁壘 搭建體系

為融合注入源源活力(體教融合新觀察(下))

本報記者  劉碩陽  王  亮  孫龍飛

2020年10月09日07:5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之間進一步打破壁壘、暢通渠道,更好配置資源,搭建新的發展體系,激起了更多期待。積極整合並合理配置多方資源,更好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還需更多探索。

  

  國慶期間,第二屆上海市青少年三對三超級籃球賽在全市16個區進行了分區賽的角逐。這項賽事由上海市體育局和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共同主辦,今年有2168支球隊近9000名青少年選手參賽。體教部門聯動辦賽,這樣的嘗試在上海並非首次。

  日前,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印發《關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后,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之間進一步打破壁壘、暢通渠道,更好配置資源,搭建新的發展體系,也激起了更多期待。如何將各方資源切實轉化為發展增量,還需更多探索。

  整合資源

  今年教師節,在清華附中,中國中學生體育協會和中國田徑協會正式簽署《關於青少年田徑運動發展戰略合作諒解備忘錄》,雙方將共同推進青少年競賽、后備人才培養、教練員培訓等體系建設。

  《意見》指出,要“充分發揮單項協會的專業性、權威性,教育部學生體協積極配合,以足球、籃球、排球、冰雪等運動項目為引領,並根據項目特點和改革進展情況積極推進”。今年5月,中國大學生體協、中學生體協還同中國籃球協會共同簽署《促進體教融合發展諒解備忘錄》,在教練員的培訓認証、整合競賽體系等方面繼續深化合作。

  “我們和各個單項協會一樣,都是體教融合具體的執行者,工作對接起來更加順暢。”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副主席、中學生體育協會主席薛彥青表示。中國田協副主席蔡勇介紹,中國體育協會和中國田徑協會在簽署諒解備忘錄的基礎上,還同時簽署了《青少年田徑訓練、競賽和教練員培養合作方案》,加強學校體育教師培訓、共同主辦中學年齡組田徑比賽等具體方案不久將落地執行。

  在教練員培訓認証方面,體育部門與教育部門加強合作,學校提供高水平學生運動員的大數據,以協會為平台,體育部門與教育部門的資源共享變得更加便捷。不僅如此,在上海市體育局原副局長郭蓓看來,實體化改革后的協會通過整合多方資源,並加以合理配置,能夠在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工作中起到更深遠的影響。

  郭蓓介紹,在上海頗受歡迎的“你點我送”社區體育配送服務,便是委托社區體育協會來執行的。“寒暑假期間,有的社區征求居民意見,打算為社區孩子辦羽毛球班、游泳班等,社區體育協會組織高校、中小學體育教師以及體校教練等開設培訓班。”郭蓓說,政府出資,通過協會整合匯聚資源,假期配送體育服務,很受家長歡迎,光去年就開辦了四五百期培訓班。

  拓寬渠道

  日前,全國社會力量辦體育改革試點現場推進會在浙江溫州舉行。其中,改變單純依靠各級體校培養競技體育人才的路徑依賴,正是社會力量參與的成果體現。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們需要不斷拓展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渠道,轉變培養方式。”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李建明表示,未來,隨著社會體育俱樂部尤其是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的不斷發展,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渠道將進一步拓寬,社會體育俱樂部也將成為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之一。

  9月底,2020年上海市青少年體育周末營正式啟動報名,29個項目的近百期周末營不僅包括足球、田徑等傳統項目,還有卡丁車、攀岩等時尚運動。其中大部分體育周末營都是通過政府委托協會購買服務,由社會機構開辦。例如擊劍周末營,便由上海靜安王磊體育俱樂部和上海馬良行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等社會體育俱樂部舉辦。

  《意見》指出,支持社會體育組織為學校體育活動提供指導,普及體育運動技能。有條件的地方,可通過政府向社會體育組織購買服務的方式,為缺少體育師資的中小學校提供體育教學和教練服務。體教融合不能缺少社會力量的參與,社會體育俱樂部應成為新的增長點。

  武漢體育學院教授柳鳴毅認為,學校與社會體育俱樂部合作能夠實現共贏,“社會體育俱樂部缺場地,而學校則缺少專業師資。兩方合作可以解決各自的問題。”

  創辦於2011年的北京優肯國際籃球俱樂部與北京萬泉小學、呼家樓中心小學等多所學校開展合作,幫助開辦興趣班、發展校隊等。“我們為體育老師和學生提供培訓﹔學校提供部分資金,將體育館交給我們運營。目前合作效果較為理想。”俱樂部董事長丁仁海介紹。

  上海曹燕華乒乓培訓學校曾培養出世界冠軍許昕等運動員。學校負責人陳寶熙介紹,多年來同教育、體育部門緊密合作,這裡的孩子既有機會進入上海市青年隊,也可以憑借乒乓球的特長升入高等學府。

  社會體育俱樂部迎來發展良機,監管也不可缺位。郭蓓介紹,對於中標提供體育服務的社會機構,上海市體育部門除事前審核資質之外,事中事后也會聘請第三方機構進行監督,對於未達到要求且不加整改的,將被列入黑名單,以后不得參與競標。

  形成合力

  “以青少年健康發展和加強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為共同目標,是《意見》制定過程中始終堅持的方向”,國家體育總局青少司司長王立偉表示。目標的融合,需要新的發展體系支撐,也迫切需要相應的評價標准。

  “學校體育要從過去僅僅注重增強體質,向促進每名學生至少學會一項體育技能轉變。”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表示。其中搭建起校園體育競賽體系乃重中之重,讓教育和體育部門各自組織的賽事有機融合,發揮最大效益。“當所有學生都參與到選拔優秀運動員的行列中時,才會有更多競技體育人才脫穎而出”。

  孩子的體質健康牽動著家長的心,也是體教融合工作繞不過去的評價指標。去年年底,雲南啟動中考改革,首次將體育課考試分值提升為和語數外三門課一樣的100分,引發熱議。在王登峰看來,這其實是恢復了體育課應有的地位,“如果我們真正把體育課作為一門學生必須要學習的課程,考試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各地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陸續推行中考加試體育以來,“指揮棒”的效果已經有所顯現,但要真正讓孩子們每天都跑起來,避免考前“一陣風”現象,除了需要進一步完善考核內容和方式外,還要建立並認真落實學校體育工作的日常考核評價體系,形成監督機制。

  南京理工大學動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介紹,江蘇省教育廳每年會對省內高校的江蘇籍大一新生進行身體素質抽測,測試結果按照13個省轄市生源所在地進行排名,並反饋給各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如果連續3年排名墊底,會有相應處罰。“用倒逼機制解決學校體育‘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問題,在實際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另一方面,體育傳統特色校和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體系同樣需要完善。近年來,教育系統向國家隊輸送競技體育人才的例子已不鮮見。作為國內高水平運動隊建設最為成功的高校之一,清華大學曾培養出胡凱、王宇、劉天佑、曾令旭等優秀運動員。清華大學體育部主任劉波表示,學校始終堅持自主培養、體教並重的理念,沒有為了片面追求運動成績盲目擴大招生規模,對學生運動員的學業也提出了較高要求。在政策保障方面,則以保留學籍一定年限的方式為優秀運動員成才發展兜底。


  《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09日 15 版)

(責編:胡雪蓉、楊磊)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