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有轉變,健身成習慣

——讓運動陪伴孩子成長(下)

本報記者  李  碩  鄭  軼

2020年11月14日05:0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解決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存在的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區乃至全社會轉變觀念、加強行動。推進健康教育、體教融合、家校協同、社區助力,當“每天鍛煉一小時”不再依靠動員,而內化為孩子的自覺行為,兒童青少年體質提升就不再是難題。

  

  “運動對我來說太有意義了。”天津的小宇曾經體重200多斤,戴著厚厚的眼鏡片。他幾次參加減肥訓練營,從最初的想逃跑,到后來主動要加入——小宇的體重下降了,更養成了健身習慣,改變了生活方式。如今20歲的他陽光帥氣,去年還第一次跑完了全程馬拉鬆。

  解決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存在的問題,需要家庭、學校、社區乃至全社會觀念的轉變和行動的蛻變。當“每天鍛煉一小時”不再依靠動員,而是內化為孩子的自覺行為,兒童青少年體質提升就不再是難題。

  將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以中小學為重點,建立學校健康教育推進機制

  為遏制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下滑趨勢,與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相關的文件近年來密集出台,政策不斷細化完善:把青少年健康和學校體育納入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標、把“健康第一”作為學校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到2030年,學校體育場地設施與器材配置達標率達到100%,青少年學生每周參與體育活動達到中等強度3次以上,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達標優秀率25%以上。實現這些目標,需要體育、教育、衛生等部門和學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健康教育。

  當前,群眾對健康生活的需求日益高漲,但從健康理念到健康行為,均非一朝一夕能夠形成。“很多家長的健身觀念被喚醒,但缺乏科學鍛煉的知識儲備,給不了孩子更多有益幫助。”在武漢體育學院教授柳鳴毅看來,要營造全民健身的氛圍,健康素養的培訓和宣傳應該全方位、持續化。

  將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以中小學為重點,建立學校健康教育推進機制,被視為未來發力的重點。“健康教育不應隻體現在體育課上,而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圍繞促進學生塑造健康生活習慣來構建。”首都體育學院教授鐘秉樞坦言,不妨讓孩子們多“玩一玩”,用運動為身體保駕護航。

  家校配合以保証兒童青少年足量運動、合理營養,對孩子體質提升至關重要

  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是億萬家庭的牽挂。讓孩子“動起來”,家長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而孩子一旦培養出體育興趣和習慣,也會帶動整個家庭一起享受運動的快樂。

  在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家庭體育作業要求“121”,即一個孩子帶動兩個家長完成一項家庭運動。該校校長蘆詠莉說:“我們的調查顯示,家長在陪伴運動上投入得越多,對孩子生活習慣、情緒調節、團隊意識等的積極影響越明顯。”

  針對兒童青少年可能存在的健康隱患,家校通過協同配合可以起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控制的效果。武漢市為所有中小學配置智能視力監測設備,並及時向家長反饋監測數據,對孩子用眼環境、習慣等做出針對性指導,以延緩近視的發生。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體育衛生藝術教育研究所所長吳鍵認為,尤其在小學階段,家校配合以保証兒童青少年足量運動、合理營養,對孩子體質提升至關重要。

  在體教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要在優質教練互通、打造高水平競賽平台、體育場地器材共享等方面展開合作。學校敞開大門,攜手社會化俱樂部,為青少年提供更專業科學的培訓。這些舉措為青少年參與體育運動提供了更多路徑。

  吳鍵認為:“社會俱樂部可以在兩個方面發力,一是解決體質弱的孩子面對的問題,二是滿足有天賦的孩子提升專項技術水平的需求。”上海市浦東新區的新世界實驗小學開設冰上體育課3年來,已經在校內組織了3個梯隊、共計60人的花滑隊列滑校隊和20人的冰球校隊。該校通過與飛揚冰上運動中心的合作,全校孩子都能在冰雪運動中享受樂趣、學習技能。飛揚冰上運動中心教學主管孫培培說:“俱樂部組織校隊的選拔和訓練,學校積極推廣,家長密切配合,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合作模式。”

  社區體育可以為學校體育提供補充,幫助兒童青少年完成健康成長“必修課”

  下午放學時,位於北京市東城區體育館路街道的場地裡,小冠軍俱樂部體育公益項目的足球和籃球培訓正在火熱進行。這項2014年開啟的社區體育公益計劃讓孩子們在校外找到一片運動樂土。

  從理想的模式看,學校體育、家庭體育、社區體育構成孩子日常鍛煉的3個維度。但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的一項調查顯示,目前八成以上家庭的孩子在放學后缺乏戶外鍛煉。“社區兒童青少年基礎體育設施、空間和服務的缺乏,會讓孩子減少或失去參與體育活動的機會。”北京冬奧組委運動員委員會主席楊揚呼吁,社區要從軟硬件上搭建起可以伴隨兒童青少年成長的運動環境。

  冠軍基金秘書長孫小峰表示,冠軍基金將在社區為家長開展兒童運動能力指導師的培訓,讓家長成為志願者的主體,實現社區體育活動的自循環。社區提供場地和資金,體育公益組織負責活動策劃執行,志願者負責專業培訓,受益的是在社區居住和上學的所有孩子。

  社區體育可以為學校體育提供補充,幫助兒童青少年完成健康成長“必修課”。據介紹,北京市社會體育管理中心將體質促進項目送到社區,帶動了數千名居民主動健身﹔近日組織的青少年體質促進項目挑戰賽,吸引了23所學校、43支代表隊參加﹔通過平衡前進、5米折返跑等趣味比賽,孩子們揮洒汗水的同時,也收獲了快樂。

  “體育不僅是對身心的塑造,更是對人格的塑造。讓運動陪伴一生,受益的不僅是個人,更是我們的民族和國家。”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科學健身與健康促進研究中心主任徐建方說,提升兒童青少年體質,需要全社會持續努力。


  《 人民日報 》( 2020年11月14日 07 版)

(責編:楊光宇、楊磊)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