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28日電 題:“氣泡”與“雲端”
——疫情下辦賽的變量與增量
新華社記者
對於全球體育迷來說,2020年本是體育大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這一切。從東京奧運會推遲,到各大職業聯賽停擺,體育界經歷了“至暗時刻”。隔離模式下的復賽、線上辦賽、拓展賽事場景……疫情下,中國與全球體育人探索著可能的賽事新模式,用對更快更高更強矢志不渝的追求,為世界帶來希望。
“氣泡”成辦賽新模式
“氣泡”辦賽,即賽事空場進行,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和工作人員集中在一個或幾個地方舉行賽會制比賽,輔之以頻繁的病毒檢測,是國內外各大賽事復賽的主要形式。
在國內,具有標志性意義的CBA和中超率先復賽。兩大聯賽
對參賽人員執行嚴格的健康監測和閉環管理,成為日后各項賽事復賽的樣板。而隨著疫情形勢轉好,7月31日,CBA季后賽恢復向球迷售票﹔中超也於8月22日開始有序有限對觀眾開放,決賽次回合更有近萬名球迷現場觀賽。兩大聯賽實現零感染,為中國體育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在滿足疫情防控要求前提下,最大可能創造競賽機會,滿足運動員參賽需求,為觀眾創造高質量賽事產品,‘氣泡’辦賽是一種好的創新。”北京關鍵之道體育咨詢公司創始人張慶說。
此后,乒乓球世界杯在中國舉辦,27個國家和地區的116名參賽人員入境,這是疫情以來中國舉辦的唯一一項國際賽事。中國乒協主席劉國梁說,賽事在重重考驗下成功舉辦,向世界展示了我國疫情防控成果,也為我國進一步恢復舉辦國際大賽做出探索和創新。
國際體壇中,美國足球大聯盟、北美冰球賽事、美國網球公開賽以及美洲杯籃球賽預選賽等都採用了“氣泡”模式辦賽。然而,運動員感染事件仍時有發生。比如,隨著雪季開始,冬季項目已成感染重災區,在芬蘭孔蒂奧拉赫蒂舉行的冬季兩項本賽季首站世界杯上,已有多個國家的運動員確診新冠肺炎。
究其原因,主辦方制定的防疫措施未被不折不扣地執行,賽事密集、交流頻繁、運動員社交不受控制等都是影響因素。在歐洲足壇,很多俱樂部不僅參加國內聯賽,還參加歐洲賽事﹔很多球員不僅代表俱樂部比賽,還代表國家隊比賽,增加了病毒傳播風險。
雲直播、線上賽的“解渴”效應
疫情期間,雲端漸成體育賽事新落腳點。
北京時間5月17日,一場撐竿跳高“雲對決”上演。利用自家庭院或訓練場搭建的臨時設施,裡約奧運會女子撐竿跳高冠軍斯特芬迪、兩屆全美冠軍內戈特和英聯邦運動會冠軍紐曼分別在希臘、美國和加拿大上演隔空對決。這場被稱為“終極花園對抗”的線上賽在世界田聯官網吸引了約15萬人觀看。
F1官方也在疫情期間組織了一場線上虛擬大獎賽。20名選手中有7名現役車手,最終中國車手周冠宇獲得季軍。
除了賽事“上網”,運動員和隊伍也開始在封閉的日子裡直播隊內比賽、訓練。從國羽線上直播與四川隊的交流賽,到天津女排直播隊內訓練課,到張繼科與退役國手侯英超的線上對抗賽……屏幕兩端,運動員拉近了與粉絲的距離,借助外界反饋對自我備戰產生激勵、督促效果。同時,觀眾也在“自由視點”等直播技術應用中獲得全新觀賽體驗。
“體育與新技術的結合,對體育本身很有意義。”北京體育大學副校長張健認為,運動員線上比賽、觀眾線上觀賽的真實度、體驗感、參與性等,是值得繼續探討和創新的課題。
線上“大比武”促全民健身素養提升
大眾體育賽事方面,傳統的馬拉鬆、自行車等賽事紛紛轉入線上。數據顯示,截至10月初,國內線上馬拉鬆活動達368次,參與線上跑步的有5200萬人次。
杭州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教授楊明認為,這種趨勢體現了體育賽事在“互聯網+”時代不斷演進,無縫融入大眾生活,從而實現體育生活方式互聯網化,“這種模式的意義在於拓展了體育運動空間”。
體育賽事借助互聯網向日常生活場景的延伸,以及疫情讓健康生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催生了各種線上“大比武”。“雲”跳繩比賽、“雲”平板支撐挑戰、武術“雲”挑戰,甚至“雲運動會”在各地層出不窮。張慶認為,這些比賽的意義不單單是將賽事內容放到雲端,還在於提供了一個體育教育平台,一些主辦方聯手運動專家提供科學健身的視頻指導,“對提升普通人的科學健身素養,起到了重要的啟蒙作用”。
居家“雲競賽”增多引發消費行為變化,產業新契機隨之出現。除了跑步機等傳統健身器械零售額增長,《健身環大冒險》等將健身與游戲相結合的體感交互產品也在疫情中覓得商機。上海體育學院教授黃海燕說,互聯網健身升溫,智能化產品火熱,線上線下聯動成為新趨勢,隨之給企業帶來更多新商業模式。
“疫情改變了需求,從而改變了供給,供給又會進一步促進健身消費習慣的穩固,這是疫情后值得關注的變化。”黃海燕說。(執筆記者:李博聞、公兵、王沁鷗﹔參與記者:夏亮、周暢、許東遠、樂文婉、劉旸、王集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