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隊改名一小步,職業發展一大步(體壇走筆)

彭訓文

2021年01月20日08: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上海海港隊、山東泰山隊、滄州雄獅隊……連日來,58家中超、中甲、中乙及中冠升級俱樂部的非企業化名稱陸續出爐。按照規定,各俱樂部需在今年新賽季聯賽開始前完成這項工作。

  俱樂部名稱中性化這件事,看似是小事、小問題,實質上是折射中國足球職業化發展的大事、大問題。

  《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明確提出,推動實現俱樂部的地域化,鼓勵具備條件的俱樂部逐步實現名稱的非企業化。俱樂部名字中性化,有利於一支球隊扎根所在城市,避免追隨投資者遷徙,這對培育穩定的球迷群體和城市足球文化,促進職業聯賽良性發展,乃至打造百年俱樂部都具有重要意義。放眼歐洲高水平聯賽和近鄰日本的聯賽,各支球隊無不採用中性名字。上賽季從中甲遺憾降級的北京人和隊,多年來曾輾轉於上海、陝西、貴州、北京等地,更名達十余次。一個俱樂部如此頻繁地“流浪”、改名,很難真正地扎根城市、培育起自己的足球文化。

  遺憾的是,足球改革發展方案頒布5年來,雖然有一些俱樂部朝著這個方向做了積極改變,誕生了“大連人”等球迷喜愛的俱樂部名稱,但總體來說,俱樂部自身動力不足、更名進展緩慢。大部分俱樂部名稱仍然採用企業冠名。因此,中國足協以強制性手段推進俱樂部“改名”,是符合足球改革精神的積極舉措。

  在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俱樂部投入降低的背景下,推動俱樂部名稱去企業化是否會讓俱樂部面臨更嚴重的生存壓力?應該看到,多支俱樂部出現經營危局並非一日之寒,而是前幾年“金元足球”帶來的影響。2019年,中超16家俱樂部超過87.5%的為單一股東投入。這種單一的股權結構導致俱樂部過分依賴母公司“輸血”,自身商業開發能力不足。在疫情等各種因素影響下,一旦母公司撤資或面臨資金壓力,俱樂部就面臨生存危機。

  要打造一支能夠經歷風雨挑戰的百年球隊,俱樂部需要拿出更多勇氣、魄力和智慧,以改革應對危局。不僅應盡快推動名稱中性化,還要大力壓縮俱樂部總支出、推動球員進一步限薪等。短期看,這些措施的確可能會造成一些俱樂部出現財務困難、大牌外援流失、聯賽觀賞性降低。但從長遠看,要進一步抑制“金元足球”和投資泡沫,這種陣痛是必然要經歷的。

  對俱樂部來說,如果不從生存高度意識到改名背后的現實意義和緊迫性,加快引導各種社會資本投資,完善俱樂部法人治理結構,加快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積極培育穩定的球迷群體和城市足球文化,那麼總有一天會被市場淘汰。

  對中國足協而言,則應真正了解各俱樂部的合理訴求和“痛點”,通過相應頂層設計、保障政策,引導俱樂部在融資、營銷資源開發、商業模式創新等方面盡快成長起來,幫助職業足球市場在寒冬中實現“軟著陸”。

  名正方能言順。中國足球現在需要擯棄浮躁、沉下心來,從“改名”這樣的“小事”做起。始終遵循現代足球發展規律,始終朝著足球改革發展方案確定的改革方向前進,就一定能把俱樂部建設好,讓聯賽更職業,把中國足球事業搞好。

(責編:歐興榮、楊磊)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