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郁“中國風”,十足“科技范”

——冬奧之約·奮斗成就夢想(二)

本報記者  季  芳  孫龍飛

2021年01月21日05: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場館建設是辦好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重中之重。依托辦奧理念、加強技術創新、展現發展成果,廣大冬奧建設者隻爭朝夕,用奮斗實現一項項突破,匯聚成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為貫徹落實好“簡約、安全、精彩”的辦賽要求,實現“努力為世界奉獻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奧運盛會”奠定堅實基礎。

  

  場館建設是辦好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重中之重。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要突出科技、智慧、綠色、節儉特色,注重運用先進科技手段,嚴格落實節能環保要求,保護生態環境和文物古跡,展示中國風格。”“各項建設和改造工程都要努力成為精品工程,同時要充分考慮后續利用。”冬奧建設高質量、高標准推進,體現著中國智慧,書寫著中國范本。

  在北京賽區,多座2008年北京奧運會場館如今轉型為“雙奧場館”,科技為場館注入新活力﹔在延慶賽區,冬奧建設與生態修復同步推進,“山林映場館”成為現實圖景﹔在張家口賽區,國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創下多項世界第一……依托辦奧理念、加強技術創新、展現發展成果,廣大冬奧建設者隻爭朝夕,用奮斗實現一項項突破,匯聚成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為貫徹落實好“簡約、安全、精彩”的辦賽要求,實現“努力為世界奉獻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奧運盛會”奠定堅實基礎。

  如期完工,確保奧運標准

  從延慶小海陀山山頂俯瞰,國家高山滑雪中心7條雪道勾勒出蜿蜒的曲線,山腳下的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若隱若現,1.9公裡的賽道宛若一條巨龍靜臥。

  在北京市重大項目建設指揮部辦公室延慶場館建設處處長劉利鋒看來,這5年,小海陀山奇跡般地實現了華麗“轉身”。“以前這裡一片荒山,沒有路、沒有電、沒有水、沒有通信。”第一次接到建設任務時,劉利鋒還有些擔心:“在大山溝裡辦比賽,能實現嗎?高山滑雪、雪車雪橇賽場建設沒經驗、無參考,怎麼建?”勘測的前半年,他和同事靠著雙腳丈量山地,每天爬山八九個小時,沒有路,就沿著溝壑砍斷荊棘前行,繪制出了一張張規劃圖。眼看著冬奧場館在自己走過無數次的山路上拔地而起,劉利鋒激動不已:“這些年的苦沒有白吃。”

  冬奧工程建設挑戰重重,數萬名建設者發揚奮斗精神,與時間賽跑、與困難斗爭,將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辦奧理念落到建設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

  場館及配套工程建設等各個方面確保奧運標准,是始終如一的原則。在延慶賽區和張家口賽區,多個冬奧氣象監測站點已經設立,預報精度提升至分鐘級、百米級﹔延慶賽區冬奧綜合管廊成功貫通兩年多,承擔起送水、送電、送信號上山的任務﹔在張家口賽區,5G信號實現了對冬奧核心區及京張高鐵等重要交通樞紐的有效覆蓋……一個個配套基礎設施項目完工,進一步織牢了交通、醫療、電力、通信等賽會保障網。

  堅持百年大計,精心設計、精心施工,冬奧建設高質量、高標准穩步推進。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籌辦工作帶來不小挑戰。冬奧建設做到了節奏不變、目標不變、標准不變。2020年年底,北京冬奧會所有競賽場館如期高質量完工,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同步完成,達到測試活動要求。

  科技創新,體現中國智慧

  張家口崇禮,新建成的國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依山而臥,氣勢恢宏。作為張家口賽區工程量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競賽場館,“雪如意”的建成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更實現了多項技術突破。

  “國外的跳台滑雪賽道大多建在土石方等填充物之上,‘雪如意’則另辟蹊徑,將168米長的賽道架在空中。從側面看去,由87根支柱支撐的賽道,宛如一座身形柔美的高架橋。”張家口奧體建設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龍介紹說。

  冬奧工程建設時間緊、任務重、專業性強,在令人驚嘆的建設成果背后,科技創新發揮出重要作用。“大到國家速滑館8500噸鋼結構,小到國家體育館擴建工程的一塊幕牆玻璃,都可以實現數字化,完成精准設計、工廠化生產和現場快捷裝配。”北京市重大項目建設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於德泉說。依托“智慧建造”技術,國家速滑館在設計施工階段大膽創新,無論建造技術還是建設速度,均體現了我國當前建筑行業的最高水平。

  奮斗成就輝煌。場館建設向前邁出“一小步”,背后很可能是增強自主能力的“一大步”。國家雪車雪橇中心放棄了高薪聘請國外團隊的做法,走出了一條中國人自主創新之路:1.9公裡賽道一次性噴射澆筑成型,一次性通過國際組織認証,隨著中國第一條雪車雪橇賽道正式亮相,該項工程已申請專利133件,獲得受理、授權105件。

  冬奧籌辦的高標准、新突破,為實現高質量發展鋪就基石,其影響遠遠超出體育范疇,投射到城市升級發展的脈絡中。“這些工程賽時為北京冬奧會提供必要的服務保障,賽后將成為提升民生保障和城市管理能力、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支撐,留下豐厚遺產,使舉辦地長期受益。”於德泉說。

  理念落實,著眼未來之路

  綠色、可持續,是冬奧場館建設從一開始就秉持的理念。北京冬奧會所有新建、改造場館和設施全部滿足綠色建筑標准,並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處理廢棄物與廢水等方面形成示范,不僅兌現申辦時的承諾,也為冬奧場館的賽后可持續利用留下足夠空間。

  最大化利用現有場館和設施是冬奧籌辦工作中的一大亮點。44個冬奧場館和設施中,需要建設的場館和設施隻有7個,佔總數的16%。從“鳥巢”到“五棵鬆”,從首都體育館到國家體育館,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大放異彩的場館,如今升級為“雙奧場館”。“水立方”成為世界首座實現“水冰轉換”的場館,成為奧運場館“反復利用、綜合利用、持久利用”的典范。

  每座場館都擁有一張面向未來的發展藍圖:在“雪如意”的“柄首”,頂峰俱樂部賽后將用於舉辦會議會展,接待旅游觀光等﹔在國家速滑館,1.2萬平方米冰面根據不同項目分區域、分標准進行制冰,可接待超過2000人同時開展冰球、速滑、花滑、冰壺等運動﹔具備“水冰轉換”條件的國家游泳中心將實現春夏秋三季開展水上運動,冬季開展冰上運動……冬奧場館將向公眾開放,服務於全民健身,不僅體現了“共享辦奧”理念,也是冬奧建設“堅持百年大計”的重要內涵。

  理念創新著眼於未來發展,讓冬奧工程與城市發展緊密結合。2020年,《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可持續性計劃》發布,著眼於“環境正影響”“區域新發展”“生活更美好”3個領域,旨在開創出人人參與、人人獲益的新局面。冬奧組委規劃建設部總體規劃處副處長桂琳認為,北京冬奧工程建設,不僅僅著眼於賽時,也為項目發展、公眾參與、城市更新升級提供支持、埋下伏筆。

  以冬奧會籌辦為契機,為生態環境改善書寫新方案,為區域和城市發展打造新模式,為人與社會進步創造新環境,這份以“美麗中國”為底色的北京冬奧畫卷將在奧林匹克運動歷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21日 15 版)

相關報道:

下好“一盤棋”,寫就“雙答卷”——冬奧之約·奮斗成就夢想(一)

(責編:岳弘彬、楊磊)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