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 近14億人動起來

——健康中國攜手同行系列報道之三

本報記者 孫亞慧

2019年08月28日08:3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為八月一日,安徽省滁州市青少年實踐基地足球訓練場,學員們進行運動帶球技術訓練。
  李曉村攝(人民視覺)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

  全民健身是中國人增強體魄、健康生活的基礎。自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健身熱度在中國愈發高漲。放眼神州大地,從體育館到健身房、從校園操場到社區花園、從喧鬧廣場到愜意街巷、從遠郊山崗到田園鄉村……運動中揮汗如雨的人們隨處可見,健身早已成為影響千家萬戶的時代新風尚。

  讓近14億人“動起來”,不僅需要引導運動健身的生活方式,更離不開場地到位和科學運動觀念的普及。愛上運動、科學運動的中國人,正在打造一張凝聚民族力量的“國家名片”。

  

  中國人更愛運動了

  孩子在歡鬧著踢球、青年人的運動手環正記錄著今天的跑步數據、整齊佩戴耳麥的廣場舞舞者舉手投足間展示著自信、老年人沉穩有力地打著太極……這是現如今中國的夜晚裡最尋常不過的生活圖景,也是健康中國蓬勃脈動的縮影之一。

  中國人的確更愛運動了。根據中國田徑協會發布的《2018中國馬拉鬆大數據分析報告》顯示,去年全年馬拉鬆場次為1581場,日均4.3場,相較於2017年的1102場,同比增長43.46%。另一組數據同樣可以佐証。綜合去年與今年的平均數,6至8月,僅健身類手機App——Keep的月活躍用戶數就有約4200萬之多。

  健身熱也帶動了新型體育社交的興起。親朋好友間,推杯換盞的少了,相約健身房“打卡”的多了﹔給朋友的微信步數點贊的同時,也激勵著自己多走幾圈。

  雖然參與健身運動的人數快速增長,但中國成年人經常鍛煉率仍處於較低水平。數據顯示,中國城鄉居民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比例為33.9%。而根據《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的規劃,到2022年,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要提高到37%及以上,2030年提高到40%及以上。城鄉居民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准》合格以上的人數比例分別不少於90.86%和92.17%。想要實現這一目標,還要給全民健身再添一把火。

  “15分鐘健身圈”涌現

  現如今,浙江省溫州市溫瑞塘河河畔公園擁有親水游步道和塑膠騎行道,成了強身健體的理想去處。幾年前這裡卻是另一番景象:河道水質惡化,水流混沌污濁。隨著“五水共治”取得實效,河道整體生態修復進展順利,同時不斷完善運動健身場地后,溫瑞塘河重煥生機。如今沿河而居的民眾在家門口就能鍛煉身體。

  近年來,為更好地推動全民健身,中國在運動場地和設施建設中綜合施策,高質量“15分鐘健身圈”不斷涌現,顯現出對國人的強大吸引力。“去哪裡健身?”這一曾經困擾百姓的難題,有了更好的答案——

  看城市。不少公共體育館、公園、社區綠道都已成為市民健身運動的主戰場,廣播體操和工間操等簡單易行的健身方式也在眾多辦公場所火熱展開。

  看鄉村。為解決農村健身場所問題,一個籃球場、兩個乒乓球台的“一場兩台”模式已覆蓋全國近57萬個行政村,下一步將實現其余5萬多個行政村的體育設施全覆蓋。

  場地問題解決了,“動起來”的步伐才能更從容。《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學校體育場地設施開放率要超過70%和90%。國家體育總局群體司司長郎維此前表示,公共體育場地開放目前基本已大面積實現,隻有個別體育場地設施尚未完全開放,這需要多部門協同,實現現有存量場館的開放和新場地建設。

  “愛運動”更要“懂運動”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需要科學。在樹立“邁開腿”的理念、解決健身場所問題的同時,還需要掌握科學運動技能,以避免因不當運動造成身體損傷,影響健身熱情。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指出,鼓勵醫療機構提供運動促進健康的指導服務,鼓勵引導社會體育指導員在健身場所等地方為群眾提供科學健身指導服務,提高健身效果,預防運動損傷。其中,為不同人群分別開出的運動“處方”,成為引導百姓適度、合理地進行體育鍛煉的保障。

  北京市魏公村一家開業不久的舞蹈俱樂部裡,53歲的邵永萍正舒展地模仿授課老師的古典舞動作。她笑稱自己是“二次健身”,注銷了健身房會員而轉投舞蹈教室,原因就在於“吃不消跑步”,聽從醫生建議后的邵永萍更換了健身項目。聽取科學指導、練習規范動作、不跟風過度健身的理念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業內專家指出,想要真正在健身與健康間搭建橋梁,就要推動形成“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模式,實現醫體深度融合,通過打通現有醫療資源,加強組建運動醫療專業機構。同時,培養運動醫療專業人員,提高其對個體運動風險及運動能力評估的技能。

  從“愛運動”到“懂運動”的理念升級,提高科學運動素養是核心。健康中國,正呼喚著參與熱度更高、運動質量更好、良性引導更持久的全民健身風潮。

(責編:張帆、楊磊)

關於我們

  • 人民體育微博
  • 微信公眾號
  • 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