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赛不是筐 哪能啥都装(体坛观澜)

薛  原

2015年04月10日08:0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一个项目能否推行联赛特别是职业联赛体系,一方面要看项目文化在大众中的积累和沉淀,另一方面也要考虑项目本身的特点是否适合市场的口味

  

  女足超级联赛开幕在即,虽然名为“超级”,但中国足协坦承,和男足相比,女足联赛在关注度方面还是有较大差距。联赛推出已经有些年头,说不温不火都觉得勉强。指望国际大赛拼出个好成绩,以此来带动大众对联赛的关注,这样的思路也值得商榷。国家队和联赛是一个项目发展的不同层面,彼此有联系也有区分,能互为支持但也不是简单的同比发展关系。这其中,一个明显的区分是支撑点不同。国家队能得到体育主管部门的支持,而联赛搞得好不好,更需要得到市场和大众的认可。感叹女足联赛少人问津,与其眼光向上盯着国家队,不如向下看看这个项目的土壤到底是肥沃还是贫瘠。

  不只是女足,女篮联赛面临的问题也大同小异。中超和CBA(中国男篮职业联赛)在国内要算一流,但不等于将这样的模式复制到女子项目上也能获得成功。再比如,打了多年的乒乓球超级联赛、羽毛球超级联赛,未来走势如何也还看不出清晰的脉络。虽然中国乒羽实力世界一流,但打造联赛不是钻研技战术,需要更多市场营销、项目推广的策略。说起这个话题,无论相关的模式、思路还是人才,包括管理和运行体系,以中国体育目前的结构来看,都有不少欠缺。

  体育改革这些年来,以联赛的形式去推广某个项目,似乎成了通行的办法。联赛其实不是灵丹妙药,一个项目能否推行联赛特别是职业联赛体系,一方面,要看项目文化在大众中的积累和沉淀,另一方面,也要考虑项目本身的特点是否适合市场的口味。美国体育四大职业联赛,棒球、橄榄球、篮球、冰球,其共性是集体项目、场面宏大、对抗性强、观赏性强,同时又在民众中有深厚的项目文化根基。具备这些条件,再去谈联赛的前景和模式,才可避免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对中国体育来说,培育竞技体育市场不过是近些年的事。市场需要大众、需要资本、需要成熟合理的商业模式,目前这些都还难言成熟。以往的体育发展模式,忽视了项目在大众中文化根基的涵养,在这样的基础上去推广联赛,又怎么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判断一个项目以何种模式去发展,应当从项目的大众基础、自身特点、社会氛围、市场认同等多个角度去考量。即便是联赛,也有不同的操作模式和针对人群。如果用中超联赛的尺子去衡量女足联赛,大概始终对不上路子。不如多换换思路,视角放开,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10日 15 版)

(责编:杨磊、胡雪蓉)

关于我们

  • 人民体育微博
  • 微信公众号
  •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