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大赛连获突破 个人战力稳步提升

男子国象 走近“棋王”

本报记者  郑 轶

2015年05月31日08:1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6月2日,中国男子国际象棋选手韦奕将迎来他的16岁生日,5月29日一份珍贵礼物提前“降临”。当日,第七届兴化全国国际象棋锦标赛个人甲组战罢,韦奕以7.5分的总成绩首次折桂,成为中国男子国象史上最年轻的全国冠军。此前,他随中国男队在奥林匹克团体赛和世界杯团体赛上“双料加冕”,并成为世界上突破2700分的最年轻棋手。

  韦奕的破茧成蝶,也是中国男子国象的写照。近一年来的连续历史性突破,让这些昔日隐没在“棋后光环”下的“绿叶”,不断闯入公众视野。这支冠军之师怎能“横空出世”?男棋手成绩缘何突飞猛进?中国男子国象崛起的秘诀又是什么?

  突破并非一夜之间,几代棋手厚积薄发

  此次全国个人赛的前四名,均是“等级分2700俱乐部”棋手。亚军丁立人和殿军余泱漪,与韦奕一样享有“双料世界冠军”的荣耀。这3个“90后”和倪华、王玥、卜祥志等“80后”,构成了男子国象的“黄金一代”。

  在中国国象队总教练叶江川看来,男棋手的突破,并非一夜之间的飞跃,而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几代人一个个脚印走出来的”。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国象男队曾三夺亚洲团体冠军,中国男棋手也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当时,中国棋院院长陈祖德提出中国国象“四步走”战略。以女棋手为突破口,叶江川、徐俊等人甘当“幕后英雄”,专门给“未来棋后”吃小灶。尽管当时男队成绩不如女队抢眼,但也曾跻身奥赛和世团赛八强。

  2005年,女子国象在奥赛“四连霸”后开始漫长的“无冠期”,而此前不温不火的男子国象却掀起了一波“小高潮”,连夺2005年以色列世团赛和2006年都灵奥赛两个亚军。不过,叶江川认为,“2006年奥赛采取局分制,成绩起伏较大,现在则以场分计算,要求每一场发挥均衡,拿冠军一场也不能丢”,而中国男队当时的实力尚未达到世界第二。

  险些捅破“窗户纸”,让中国男子国象士气大振。男队2011年和2013年的两届世界杯团体赛亚军,卜祥志的世界智运会金牌和余泱漪的世青赛冠军,让世界棋坛愈加关注“中国力量”。2013年,王皓在挪威超级大赛连胜世界第一的卡尔森和时任棋王阿南德,更令不少欧洲媒体惊呼这是“媲美卡尔波夫连胜卡斯帕罗夫的壮举”。

  走出国门锤炼新人,团队作战独树一帜

  男子国象世界,俄罗斯、乌克兰、亚美尼亚等传统强队“垄断”项目冠军长达87年。去年中国男队奥赛夺冠时,欧美媒体一片震惊。而今年的世团赛,乌克兰队为保亚军集体提和,似乎已无斗志与中国队争冠。这一对比,折射出中国男子国象实力的变化。

  走出国门多参赛,被叶江川视为男子国象突破的密码。“我们那一代棋手,即使下到顶尖水平,可能每两年才能轮一次出国比赛,基本只能在内部进行对抗。如今这批棋手,一年可以下10—20场高水平国际比赛,像丁立人都能和卡尔森共训,极大地磨练了棋艺。”

  相比以往,年轻棋手成才更早,“90后”特级大师的出现也得益于国内联赛的培养平台。不固定台次的赛制,为青少年棋手提供了“快速成长通道”。余泱漪说,他在11岁时就能和顶尖高手过招,国内各类赛事的增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实战机会。

  国象团体赛强队的水平往往在伯仲之间,临场发挥和团队配合几乎可以起到决定作用。针对这一特性,中国男队在平时着重培养队伍的默契度和向心力,世团赛时,倪华、章钟等名将充当智囊团,卢尚磊、楼一平24小时待命猜棋、做数据统计。这种前后方“总动员”,在其他强队几乎不可能出现。

  综合实力已趋雄厚,人才储备仍显单薄

  一支国象队伍的实力,取决于该国家或地区国象传统、顶尖棋手数量、后备人才结构。俄罗斯队已有10年没拿过男子奥赛冠军,但依然是无可争议的世界棋坛“老大”,靠的就是人才储备和单兵实力。“现在世界棋坛格局有点变化,俄罗斯队和乌克兰队的优势已经缩小了,美国队正在赶上来”,叶江川说。

  但从等级分的棋手分布,仍可见中俄之间的差距。目前,前100名棋手中,中国有9人,最高的丁立人位居第十四,但从60名以后出现一个“断层”。反观俄罗斯,前100名占到1/4,从2600分到2800分分布均匀。业内人士表示,中国队的人才结构尚显单薄,但优势在于年轻,如果能有20人挤进前100名,这种人才厚度能够形成更持久的竞争力。

  在男子团体“破冰”后,何时产生一位“中国棋王”,直指“四步走”战略的终极目标?在叶江川眼里,冲进前10名是一个心理门槛。“必须保持在2750分左右,才算真正进入超一流行列,获得更多顶级参赛机会。”叶江川坦言,目前国内仍欠缺有深度、有震撼力的男棋手,“毕竟可遇不可求”。

  现任棋王卡尔森的称雄,离不开名将卡斯帕罗夫的帮助。中国顶尖棋手要再上层楼,亟待更有效的训练方法和外部资源。目前,中国国象协会正在努力创造机会,让“90后”主力棋手每年能和国际超一流棋手下番棋。

  一个竞技项目的勃兴,依托于金字塔底座的厚度。可喜的是,随着国象进校园和市场化推广,学棋的孩子正呈几何级数式增长。而男子国象的崛起,又会进一步提升这个项目的社会知名度。以此发展势头,国象产生一位“中国棋王”的梦想,或许并不遥远。


  《 人民日报 》( 2015年05月31日 08 版)

(责编:魏艳、马丽)

关于我们

  • 人民体育微博
  • 微信公众号
  •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