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65年陈家全手计时10秒到今年苏炳添“破十”

0.01秒,等了50年(体坛聚焦)

——解码9秒99(中)

本报记者 范佳元

2015年06月10日08:0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从10秒00到9秒99,男子百米跑道上这0.01秒的突破,即便不熟悉田径的人都可以掂量出其中的分量。我们为此奋斗了多久?有人或许随口说是两年,因为从2013年莫斯科世锦赛上张培萌的10秒00,到今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苏炳添的9秒99,正好是两年时间。而在田径人余维立看来,“许多人为之奋斗一生都不一定能看见”,幸运的是,他最终还是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但为了这具有里程碑意义的0.01秒突破,余维立已经等了足足50年……

  一直寻突破

  余维立于1965年进入国家队,先后从事运动员、教练员和田径管理工作,目前是中国田径队的技术顾问。就在1965年,陈家全跑出了10秒的平当时世界纪录的成绩,但按照国际田联的有关换算规则,手计时成绩加上0.24秒,换言之,陈家全当年的成绩是10秒24。“有时我也给他(陈家全)掐表,陪他一起跑的”,那时的余维立不承想,10秒24是此后33年中国男子百米的最好成绩。

  此后的电子计时时代出现过两次好成绩:1985年,在雅加达举行的亚洲田径锦标赛上,来自浙江的郑晨以10秒28夺冠,这是中国运动员在电子计时时代首度创造的男子100米亚洲纪录;紧接着在1986年,李涛在亚青赛中以10秒26夺得冠军,刷新了郑晨的亚洲纪录。但这两个成绩仍然没有超越陈家全。

  尽管创造过亚洲纪录,但在当时的亚洲舞台,中国选手并不是主角,“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短跑处于下风,印度尼西亚、卡塔尔有选手(本土运动员)多次进入奥运会的十六强,我们其实处于追赶地位。”余维立说。1998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田径大奖赛总决赛上,江西选手周伟跑出10秒17,中国男子百米纪录终于突破10秒20关口。从1985年到1998年,13年时间,百米成绩提高了0.11秒,余维立也从运动员变成了教练员。

  直到2011年在合肥举行的全国田径锦标赛,苏炳添跑出了10秒16,打破全国纪录。值得深思的是,在这13年里中国男子百米成绩只提升了0.01秒。而回顾上世纪90年代之后的亚洲短跑,已是日本运动员的天下——伊东浩司在1998年曼谷亚运会上跑出了10秒00的成绩,“同样是黄种人的日本选手为什么进步这么快?”余维立那时常被人问及。

  曙光初现是在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2010年广州亚运会,劳义成为首次在亚运会上获得男子百米金牌的中国运动员;2013,在肇庆的全国田径大奖赛上,张培萌跑出了10秒04的惊人成绩,而后就是大家熟知的10秒00和9秒99。相比2011年的10秒16,短短4年时间成绩提高了0.17秒。秘诀在哪?余维立给出的回答是:接力!

  接力促单项

  百米成绩提高的秘诀,为什么是接力?

  先看一组对比: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日本男子4×100米接力队在这里首次进入奥运会决赛,6年后,伊东浩司跑出了10秒00的成绩;中国男子4×100米接力队首次进入奥运会决赛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5年后的2013年,张培萌平了伊东浩司10秒00的成绩。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接力带动单项,接力是最好的速度训练。”余维立说。

  与单人项目不同,接力项目除了单人的跑步技术和速度,还对运动员交接棒技术的要求极高,成绩的获得更加依靠团队成员默契娴熟的配合。“接力赛容易出现失误,偶然性大,所以抓住机会是能够获得好名次和好成绩的。”余维立认为在奥运战略下,4×100米接力是发展短跑项目的突破口。

  余维立这么说,自有历史经验可借鉴。早在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苏联男子4×100米接力获得亚军,仅次于美国队,细心的余维立观察到苏联队4名接力队员其实没有一人能进入百米决赛,但就凭这样的配置却拿到了奥运会接力银牌。余维立记忆犹新:“我们也可以试试,一来有机会和高手过招,二来可以引起领导重视。”

  想法很务实,实践起来却是“命运多舛”,1995年的哥德堡世锦赛,临时拼凑的中国男子接力队第一枪跑出38秒81的成绩晋级复赛,但复赛发挥欠佳仅列小组第五被淘汰,“如果能进决赛,一切都不一样了,决赛的时候39秒多都拿铜牌了……”

  机会再次垂青中国短跑已是在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38秒78,中国男子4×100米接力队首次获得亚运会金牌。在余维立看来,这一个成绩也就比15年前的哥德堡世锦赛快了0.03秒,不值得夸耀。但令人欣慰的是,中国短跑以举办亚运会为契机,在2010年成立了常设的短跑国家队,“接力促单项”的理念开始付诸实践,中国短跑从此进入快车道。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男子接力队跑出38秒38,刷新了自己的历史最好成绩;2014年仁川亚运会,中国男子接力队跑出37秒99,一举突破38秒大关,要知道,当今世界能够跑进38秒的国家队不超过10个,日本队为之奋斗20多年都没有达到。

  单列“短跨跳”

  成绩的提高、人才的涌现,中国田径界普遍认为首先归功于观念的转变。在奥运战略长期影响下,水平有限的短跑在中国田径大家庭中并不如竞走、马拉松、投掷项目那样受重视,“我们也认识到过去在项目认识上存在局限,一些观赏性高的项目的自身属性决定了其巨大影响力。”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杜兆才说,“即便距离世界大赛冠军很远,我们也要下功夫发展。”

  田径赛场上,杜兆才所说观赏性强的项目大多来自于“短跨跳”。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参加“短跨跳”项目的中国运动员有27人,结果只有1名选手进决赛,国家体育总局田径管理中心副主任冯树勇分析说:“感觉我们的选手没有完全发挥水平,存在许多细节问题,体现在管理上就是粗放。”于是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之后,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新设训练三部,专管“短跨跳”。处于一线位置的余维立更有切身感受:“专管就有专门投入,不像以前那样总是排在其他项目后面。”

  投入还是很可观的:比如在美国一次冬训就长达3个月;在法国有固定据点,在欧洲比赛训练恢复就有了自己的基地;每个项目都配备专门医疗康复小组;参加国际比赛的次数明显增多。冯树勇说:“这几年李金哲的跳远、张国伟的跳高也都跟着提高,可以说这都是专管带来的效果。”

  另一方面,如何稳住来之不易的成绩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冯树勇说,不能过度拔高9秒99,毕竟我们的百米还没能进入奥运会和世锦赛的决赛。

  余维立则说,应该志存高远,如果多几个省队的男子4×100项目跑进39秒以内,国家队自然水涨船高。9秒99树立了信心,但我们不能停下追赶的脚步。


  《 人民日报 》( 2015年06月10日 15 版)

(责编:胡雪蓉、杨磊)

关于我们

  • 人民体育微博
  • 微信公众号
  •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