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棋迎来青春风暴(体坛聚焦)

——复盘棋坛年轻化(上)

本报记者 郑轶

2015年07月07日07:3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制图:张芳曼

  编者的话

  7月的棋坛,又是一个忙碌季。围棋的梦百合杯公开赛、国际象棋的中俄对抗赛、象棋的周庄杯海峡两岸大师赛决赛……一系列高规格棋类赛事将先后落子。高手对决之间,有一个现象愈加凸显:“新面孔”层出不穷,冠军越来越年轻。在这些“长江后浪”的冲击下,棋坛的新陈代谢明显加快,也动摇着传统的人才格局。本版今起推出“复盘棋坛年轻化”上、下篇, 探寻这股“青春风暴”背后的来龙去脉。

  

  “出名要趁早”这句话,诠释着当今棋坛的状态。近半年来,“最年轻”成为棋类冠军的关键词:17岁的柯洁加冕围棋世界冠军,16岁的韦奕首夺国象个人赛桂冠……棋迷们昔日津津乐道的领军人物,不断被一个个稚嫩的棋手赶超。

  尽管新陈代谢是竞技体育的规律,但这一批新生代棋手的崛起,却走出了不同于前辈的轨迹。他们成名更早,成材更快,战力爆表。究竟是什么力量,催生了棋坛的青春风暴?

  围棋

  道场磨练棋艺,网棋加速成材

  前不久的中韩围棋新锐天元对抗赛,以6∶4获胜的中国队,赛前却因为阵容太强大被网友吐槽“欺负人”。中国围棋队领队华学明解释:“这次比赛要求参赛者在20岁以下,我们按等级分派出芈昱廷、范廷钰和柯洁。这3个‘95后’都拿过世界冠军了,而韩国队中没有一个世界冠军。”

  “和现在的小棋手比赛,不说棋怎样,光是看脸就有些头皮发麻,让人未战先怯。”名将古力的戏言,道出后生可畏的现实。截至目前,已有8名“90后”棋手登顶世界棋战。征战围甲的棋手中,“90后”的比例高达71.4%,“70后”只剩常昊苦苦支撑。而“改朝换代”的速度还在加快,“三星杯”冠军唐韦星只有22岁,却已有了危机感:“现在看还是‘90后’厉害一点,但如果不努力的话,很快就会被‘95后’淘汰。”

  不同于传统的体工队模式,从围棋道场杀出来的新生代棋手,淬炼出超越年龄的棋力与心智。在道场每天8至10小时的“魔鬼强度”下,小棋手们早早就完成一个顶尖高手的训练量。有棋界人士感慨:“他们从小经历残酷的定段赛,抗压能力极强,哪怕进入世界大赛决战,内心都不会有太大波动。”

  日本围棋名宿坂田荣男曾认为,棋手的黄金年龄是30多岁,但现在十七八岁的棋手就能达到很高水平。网络棋战,是新生代“速成”的秘密武器。以芈昱廷为例,他的网络对局量高达上万局,而过去一个棋手的职业生涯也不过下几百局棋。网上基本都下快棋,高密度的对抗缩短了棋手成材的周期,常昊就预言“未来20岁左右夺得世界冠军或将成为常态”。

  中国围棋1999年开始职业化,“90后”棋手正赶上项目复兴的好时候。每年数十场的围甲、围乙比赛,不断向国内转移的棋战市场,为他们提供了土壤和“出口”。如今,韩国排名前十的国手均效力于中国联赛,而国内小棋手更早就接触世界一流的竞技氛围。华学明认为,现在比赛节奏和对抗强度远超以往,经常一天一盘棋,年轻棋手的体能和精力更占优势。1998年出生的杨鼎新保持着一连串“最年轻纪录”,在他看来,“等级分前二三十名都互有输赢,谁拿世界冠军都不稀奇”。

  国象

  小灶培养尖子,外战提升内功

  在日前落幕的卡帕布兰卡国际象棋公开赛中,21岁的中国棋手余泱漪一路领跑夺冠。这样的“神发挥”,却颇为符合他职业生涯的“一贯风格”:15岁成为特级大师,19岁首夺世青赛桂冠,20岁荣膺奥赛最佳男棋手——如此“三级跳”,是前辈男棋手无法企及的。

  事实上,国象的年轻化进程早已加速。侯逸凡不到20岁就三夺棋后;出征奥赛和世团赛的阵容中七成是“90后”,夺冠的男队平均年龄仅有22岁。据统计,“90后”棋手在国象联赛约占62.8%,且大部分担纲主力。

  1991年谢军首度加冕棋后,国内掀起一波学国象的热潮。如今活跃在一线的年轻棋手,基本都受过“偶像效应”的带动。如果说围棋少年遵循“丛林法则”,那么国象佼佼者大多“定向培养”——从小学棋,崭露头角后被地方棋院挖掘,再进入国家梯队深造,依托国象联赛迅速成材。

  与围棋、象棋不同,国际象棋的中心在欧洲,小棋手提高水平必须靠“外战”。中国国象队总教练叶江川说,近10年国象协会创造了大量出国参赛机会,在国内也多次组织中俄、中美等对抗赛,丁立人等尖子棋手还获得定制对抗赛、与棋王共训等“小灶”资源。“与国外超一流棋手下得多了,会建立一种对抗的自信。”

  在叶江川时代,打谱还停留在“手抄本”,很多国外高手的对局资料得从杂志里汇总。而今,信息化让训练不可同日而语。“新一代棋手依靠强大的数据库准备布局、分析变化,各种国际比赛网上直播,只要善于提炼总结,他们的成长速度远远超过前辈。”

  象棋

  学棋路径多元,转会盘活身价

  7月5日,男子象甲战罢第九轮,在个人胜率榜上,排名前十的棋手都是“80后”和“90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批五六十岁的老棋手活跃在象棋一线,但如今“高手年轻化”的趋势愈加清晰。王天一、郑惟桐、谢靖等新生代,几乎垄断了近两年象棋赛事的冠军。

  新老棋手的此消彼长,一个重要因素是电脑软件。65岁的柳大华坦言:“年轻棋手大多使用电脑辅助训练,对各种棋形很熟悉,很多独门秘笈被人反复研究,老棋手不得不寻求冷门下法。”此外,老棋手大多有行政职务或教练身份,专注度不如年轻人,有一种“下不动了”的感觉。

  学棋渠道的增多,增加了年轻棋手“冒尖”的可能。以前只有进专业队一条路,现在可以通过网络去成材,像王天一是学生棋手出身,郑惟桐还下过“茶馆棋”。在王天一看来,老一代棋手很难逾越象棋泰斗胡荣华,“我们生在群雄并起的时代,成名机会大多了。”

  象甲联赛创办前,一年只有一个团体赛,个人赛有资格限制,很多年轻棋手只能去跟业余棋手下棋。中国象棋协会副秘书长郭莉萍表示:“联赛保证了每年的高水平对局量,像郑惟桐15岁就能上场,年轻人水平一年一个样。如果两年不参加联赛,你一定不是最主流的棋手。”

  去年,象甲彻底剥离团体赛的职能,人才交流和转会更为自由。而随着商业赛事的增多,象棋的生存环境也得到改善。“市场放开后,社会化队伍能从体制内挖人,你的棋艺和成绩越好,身价就越高,这对年轻棋手是最直接的激励。”郭莉萍说。


  《 人民日报 》( 2015年07月07日 19 版)
(责编:马丽、赵竹青)

关于我们

  • 人民体育微博
  • 微信公众号
  •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