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握手”

——写在北京联合张家口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之际

本报记者 李中文 郑轶 马剑

2015年08月01日03:2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7月31日,北京市民欢庆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
  本报记者 雷声摄

  7月31日,张家口崇礼县居民聚集在广场上庆祝申冬奥成功。
  本报记者 杨柳摄

  7月31日,北京延庆县群众在八达岭长城上挥舞红旗,欢呼申冬奥成功。
  本报记者 贺勇摄

  2015年7月31日,马来西亚吉隆坡会展中心,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手中的信封,成为人们目光的焦点。

  “北京”,当巴赫轻声读出2022年冬奥会举办地的一刻,整个会场瞬间沸腾……

  对北京和张家口来说,历时635天的申办圆满完成,今后长达7年的筹办踏上征程。

  短短十几年时间,在现代奥林匹克成长的年轮里,已有3次深深刻下中国印记。

  2001年7月13日,莫斯科,北京获得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举办权;7年后,北京为世界呈现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

  2010年2月10日,温哥华,南京获得第二届夏季青年奥运会举办权;4年后,前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离开南京时动情地说:“当初选择南京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如今,经典一幕再度上演,中国与奥林匹克盛事第三次“握手”。

  这样的场景弥足珍贵,这样的“握手”意味深长。

  我们为什么申冬奥?

  【2013年11月—2014年2月】突如其来的申办消息,曾出乎很多人意料。中国已成功申办过夏奥会、青奥会,为何还要申办冬奥会?为何是北京、张家口联合申办,而不是东北城市申办?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疑问慢慢解开

  “我们赢了!”守在家中的电视机前等到激动人心的一幕,老陈一家发出由衷的欢呼。身为“老北京”,他们7年前第一次感受家门口的奥运会,没想到有机会再当东道主。“先后举办夏奥会和冬奥会的城市,北京可是唯一一个。”老陈的话语中透着自豪。

  同一时刻,国际奥委会委员杨扬在吉隆坡会展中心走过混合采访区,激动得连称“来之不易”。“历届冬奥城市中,还没有联合申办的先例,我们成功了!”

  几度峰回路转,多少跌宕起伏,本次申冬奥一路走来并不平坦——

  2013年11月3日,中国奥委会正式致函国际奥委会,提名北京市、河北省张家口市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

  竞选对手逐一曝光之后,北京、张家口的申办前景变得更加模糊——

  2013年11月14日,在国际奥委会规定的最后申办日期,宣布申办的城市分别是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乌克兰的利沃夫、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挪威的奥斯陆,波兰的克拉科夫和亚斯那、中国的北京和张家口均是联合申办。

  由于2018年冬奥会落户韩国平昌,几个欧洲国家无疑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尤其是挪威、瑞典,冬季运动发达、场馆设施完善、冰雪运动底蕴深厚,被视为“竞选热门”。相比之下,我国冬季项目整体水平不高,北京、张家口又从未举办过冬季运动会。这样的“不利”因素,一度成为很多人眼中北京、张家口联合申办的“短板”。

  如果囿于冰雪一隅,人们自然会有申办前景不明为何仍执着向前的疑问;或许只有站在时代前沿,人们才能看清申冬奥之于当下中国的特殊意义。

  1991年,我们开始第一次申奥。刚刚举办过亚运会的中国,迫切渴望展示自身形象、加强对外交往、融入国际社会。这也正如当时北京申奥口号所描述的“开放的中国盼奥运”。

  1998年,我们开始第二次申奥。首次申奥失利使得这次申奥更加有的放矢,而中国国力的提升与北京城市的发展更是举世公认,至于一个民族期待百年的奥运梦,此时正是圆梦的最佳节点。

  2002年,我们开始第三次申奥。在北京取得2008年夏奥会举办权半年后,“冰城”哈尔滨提出申办2010年冬奥会的申请。但综合条件的相对欠缺,使哈尔滨未能入选4个正式候选城市之列。

  2008年,我们开始第四次申奥。借2005年获得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举办权的东风,哈尔滨选择申办首届冬季青年奥运会。雪上设施的差距使得哈尔滨再次未能入围最后的“决赛”,但申奥的过程对冬季运动的拉动是不言而喻的。

  2009年,我们开始第五次申奥。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奥运精神得到广泛传播,也让更多城市看到奥运盛会的综合效应。南京选择申办青奥会,谋求的是拉动城市建设与现代文明同步提升。

  时至2013年,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顶级赛事纷至沓来成为常态。办赛实力的提升,往往与话语权提升相伴。在奥林匹克的舞台,中国已从单纯的追随者成长为必不可少的参与者与合作者,其诉求也从“渴望被承认”逐步过渡到“自信展示风采”。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奥委会提出申办2022年冬奥会,而2022年恰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时间节点,藉此提振民族精神、展示中国风貌,可谓水到渠成、顺势而为。

  以此为参照,曾经的疑问一个个解开,“申冬奥价值”日渐轮廓清晰——

  冰雪运动需求井喷是基础。群众健身习惯的培育,激发出民间的“冰雪热”。目前,全国拥有500多个滑雪场,100多万青少年经常参加滑冰运动,去年仅到张家口滑雪的人数就增长了20%。举办冬奥会,将直接带动冰雪场地建设及设施供给,这为满足群众需求提供了难得机遇。

  助推3亿人上冰雪是目标。我国冬季项目很少在山海关内开展,索契冬奥会中国代表团八成运动员来自黑龙江和吉林。选在山海关内举办冬奥会,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效应。扩大冬季项目参与基数,对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具有“双重助推”作用。

  融入国家战略布局是深意。近几年,北京接连遭遇雾霾天气,交通拥堵、人口压力与日俱增;河北则受制于资源与政策,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相对落后。这些积重难返的“硬骨头”,随着申冬奥嵌入“京津冀一体化”建设,迎来前所未有的撬动杠杆。

  “淘汰赛”何以提前上演?

  【2014年2月—2015年1月】申办决赛还未到来,竞争对手却接连退出,申奥形势变得扑朔迷离。竞争对手因何意外退出?北京、张家口如何正确应对?北京冬奥申委适时提出“三大理念”,赢得广泛共鸣

  体育比赛最大的魅力,在于过程跌宕起伏、结局不可预料。申办冬奥会也是如此。谁也没有料到,在进入申办“决赛”之前,一场“淘汰赛”竟然提前上演。

  索契冬奥会前,瑞典斯德哥尔摩市议会投票反对申办冬奥会,随后宣布弃权。据透露,反对理由是“投入巨大”,以及“奥运场馆赛后利用价值不大”。

  很快,又有两个城市加入弃权行列。2014年5月,波兰克拉科夫市市长宣布退出申办,起因是在当地市民投票中,70%的投票者反对申办。6月底,乌克兰利沃夫出于国内政治和安全危机考虑,也宣布退出。

  国际奥委会原本要从申办名单中选出3个候选城市,但选项只剩下3个。2014年7月7日,北京和张家口正式成为2022年冬奥会候选城市。以中国书法“冬”为创作主体的申办标识,也于8月1日亮相。

  出人意料的是,“最强对手”奥斯陆最终也没能留住。10月1日,面对超过50%的反对率与缺乏政治支撑,挪威政府做出放弃申办的决定。如此一来,此次申办冬奥会,竟然变成两个亚洲国家的“对决”。

  在申奥历史上,这一幕堪称罕见。国外媒体认为,“弃权潮”的出现,最大原因在于办赛成本过高。尤其是索契冬奥会的高投入,令不少申办者望而却步。

  国际奥委会自然也意识到了危机的严重性。2014年年底,巴赫提出《奥林匹克2020议程》40条改革方案。申办城市最大化利用现有场馆,同一个国家不同城市联合申办,成为国际奥委会认可并倡导的做法。

  这一改革思路,恰与北京、张家口联合申办的理念契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积累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场馆资源。据悉,北京赛区的12个场馆中有11个是奥运遗产,稍加改造就可承接冬奥会比赛。同时,现有媒体中心、接待酒店等设施已能满足承办冬奥会的需求,人才和经验储备更是便于赛事顺利展开。

  按照规划,北京赛区承担冰上项目,延庆赛区和张家口赛区将举办雪上项目,分别新建两个和3个竞赛场馆。这些场馆赛后将成为世界级比赛训练基地,并配有大众滑雪雪道。现有场馆的充分利用、办赛资源的合理分配,将筹办的资金成本和社会成本降至了合理区间。

  2015年1月6日,北京冬奥申委向国际奥委会递交《申办报告》,明确提出“三大理念”——以运动员为中心、可持续发展、节俭办赛。

  参与《申办报告》起草的专家表示,在这份《申办报告》中,竞技体育篇幅远远少于全民健身篇幅,不再过多关注国家队建设、拿多少金牌,更多聚焦增加体育人口、拉动城市发展等内容。

  以“人”为核心,关注“人”的诉求,是人文奥运观的回归,亦是办赛能否做到可持续的要义所在。例如,3个赛区内的奥运村、场馆之间的交通时间均控制在15分钟以内。这样的设计,不仅为运动员提供了便利,更为赛后利用埋下伏笔。

  至于国际奥委会倡导的举办奥运会对自身长期发展的影响与改变,恰是此次北京、张家口联合申办的一大亮点。

  对此,北京冬奥申委主席、北京市市长王安顺颇为自信:“京张联合申办冬奥会,对奥林匹克运动和国际奥委会来说是‘零风险’。”

  这次申办为何不同以往?

  【2015年1月—2015年6月】国人对于申奥有着浓厚情结,但提及此次申奥,留下深刻记忆的事件似乎不多。这次申办为何如此淡定?申办过程有哪些特别之处?结合几次申奥经历和国际奥委会此次给出的《评估报告》,人们自会得出答案

  相比于前两次北京申奥,此次申冬奥无疑要淡定许多。不过,这种观感上的反差,并不影响民众对申冬奥的支持。

  北京冬奥申委曾委托第三方机构,得到这样一组数据:在覆盖32个城市的调查中,民众对于申冬奥的综合支持率是94.8%。其中,北京为91.8%,张家口为99.5%。

  民众的高支持率,与一些一度加入申奥行列的城市形成鲜明对比,这也使得此前并未被看好的北京、张家口,一跃成为最热门的申办城市。

  没有“全民总动员”,尽量降低对社会生活的干扰,北京、张家口联合申冬奥一直在“悄然”推进。这种低调、务实之举,与平和、包容的国民心态互为映衬,印证了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成熟。北京冬奥申委副秘书长王惠就曾多次表示:“经过前两次申奥,我们更有经验和底气,尽可能使用最少的钱去办最好的事。”

  2015年3月24日,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开启对北京、张家口两地的评估考察。

  考察期间,北京、张家口两地民众开始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冬奥会与夏奥会区别何在?怎样才能办好冬奥会?

  也正是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人们有了很多“意外”发现:

  一个城市能不能举办冬奥会,与举办夏奥会的评判标准并不相同。相对而言,冬奥会对产业化程度、市场化运作要求更高;

  福布斯公布的体育赛事价值榜单上,冬奥会排在第六位。它的项目仅为夏奥会的1/4,获得的市场份额却占到夏奥会的2/3;

  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冰雪运动作为突破口。举办冬奥会,既是支撑,又是机遇。冰雪制造业、场馆运营、人才培养等环节,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

  申办冬奥会,要以经济发展作为支撑;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财富积累,能为更多人跨越冰雪消费门槛提供可能。有专家估算,冰雪运动跨过山海关之后,有望与足球、篮球一起构成我国三大支柱体育产业。

  2015年6月1日,国际奥委会公布对2022年冬奥会候选城市的《评估报告》,高度评价了北京、张家口的申办条件和办赛能力。评估团主席茹科夫同样没有吝啬赞赏之情:“北京2022年完全有能力举办一届成功的冬奥会。”

  “双城对决”靠什么取胜?

  【2015年6月—2015年7月31日】只剩下一个对手,并不意味胜券在握。神秘的阿拉木图会不会成为“黑马”?申办历程的最后一个月,不是可有可无的“垃圾时间”,而是分秒必争的关键时刻。在这样的对决中笑到最后的,肯定是始终不放过任何机会的那一个

  每一个走进吉隆坡会展中心的中国人,心中都难以平静。

  等待申奥结果揭晓的特殊时刻,我们已经历过数次。其中,有过“两票之差”的苦涩,有过美梦成真的欣喜,也有过势在必得的自信。而今,即将揭晓的,又将是什么?

  竞争对手只剩下一个,并不意味着胜券在握。阿拉木图,这个只有155万人口的城市,尽管曾经两次申办冬奥会未果,但并不缺乏举办冬季运动会的经验。2011年,阿拉木图与阿斯塔纳共同举办亚冬会,留下完备的新建场馆设施,当地民众对申办冬奥会的支持率更是高达99%。

  国际奥委会评估团考察时,阿拉木图的赛场雪量丰富,留给评估团的印象颇深。但在业内人士看来,以雪量衡量申办条件,是大众的一个常识性误解。不同的雪上比赛对雪质要求不同,光靠天然雪根本无法让比赛正常运转。按照往届冬奥会的惯例,北京将使用已有的造雪设施,在雪场运行高峰期,人工造雪用水量占当地供水量的比例最高不到1%,对环境几乎没有影响。

  举办冬奥会需要良好自然条件,关键因素则是地形和温度。哈尔滨曾申办过冬奥会,但冬季温度过低成为致命伤。而对于北京、张家口来说,冬季气温适宜,最冷时仅零下20摄氏度左右。至于声誉鹊起的崇礼,是东亚降雪最早的地区,70厘米的降雪量完全可以满足冬奥会比赛需要。

  申办之初,高山速降的场地一度难寻。由于山体落差要在800米以上,坡道总长度不少于4公里,原本规划的崇礼雪山并不适宜。经过细致考察,延庆小海坨山海拔830米,各项指标也符合标准,解了燃眉之急。

  不时出现的雾霾天,曾令北京大伤脑筋。“APEC蓝”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短期管控的成效;而更为长久的“奥林匹克蓝”,则是人们越来越强烈的期盼。2013年,北京出台了5年投资1300亿美元的“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仅在过去两年就使全市燃煤总量减少30%,并淘汰了100多万辆高排放车辆。

  7月31日正式投票前,这些务实之举,让全世界看到北京、张家口的努力和诚意。尽管一些意外因素或许会影响申办结果,但北京、张家口对自己该做的事情已然做到最好。

  申奥结果水落石出之际,再去探讨在这场“双城对决”中我们为什么能赢,以往不便挑明的理由,现在倒是可以痛痛快快讲出来:

  赢在综合实力。论硬实力,北京、张家口的场馆条件、接待能力、配套设施等,优势非常明显;拼软实力,举办夏奥会的经验是取胜的关键。在崇礼,不同雪上项目设置同一终点,观众仿佛在剧场中观赛。仅此一个细节,便可发现赛事设计的独到之处。

  赢在顶层设计。中国素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政府意愿与民意基础的统一,为申冬奥成功增添了筹码。国际奥委会一直倡导,举办奥运城市应建立一个关乎经济、文化、环境的长期规划,北京、张家口在这方面做出了亮点。

  赢在市场潜力。北京实行2008市场开发计划时,创造了12亿美元的国内市场开发收入。正如《评估报告》所言,北京举办2022年冬奥会,其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增长潜力有机会让合作伙伴获得巨大商机。

  冬奥会将带来什么?

  【2015年7月31日—2022年及未来】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等同于开启一段新的征程;7年后的冬奥盛会,正等待北京、张家口将蓝图变成现实。冬奥会将带来多少改变、留下多少实惠?现在回答或许为时尚早,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冬奥会能够带给我们的,将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

  6次申奥,3次成功。中国与奥林匹克的缘分,正在续写新的篇章。

  当前,北京、张家口已经正式步入“冬奥时间”。以7年为约,《申办报告》中的承诺,正等待我们逐一兑现。

  国际上对于冰雪强国的定义,是以冰雪人口和群众基础为标志的。尽管我国“北冰南展”推行多年,但成效不尽如人意。在杨扬看来,申办过程中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场馆建设,将有助于扭转冰强雪弱、北强南弱的不均衡格局,“过去一年多时间,冬季项目发展已经有了起色。”

  巴赫表示,中国政府已经注意到体育的教育功能和社会作用,借助冬奥会促进冰雪运动的普及,是国际奥委会最为赞赏之处。索契冬奥会时,近八成中国受访者表示愿意尝试冬季项目。当冬奥会办到家门口,势必带动更多人投身冰雪运动。

  “冬奥遗产”不仅惠及体育,更将给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带来利好。

  对张家口人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去年以来,该地区亿元以上的投资项目签了200多个,崇礼滑雪场接待游客高达167万人次。作为欠发达地区,张家口从未受到如此关注。据初步估算,冬奥会可为当地带来3500亿元投资,增加20万个就业机会。而京张高铁的建设、基础设施的改善、产业结构的调整,将给城市带来根本性改变,给百姓留下真正实惠。

  对北京人来说,这是顺势而为的选择。“环首都经济圈”建起来,可以转移出去一部分功能和人口,让拥堵的大城市“喘口气”。而大气污染的联动治理,更是修复华北生态圈的命脉。目前,北京正以最严厉的措施治理雾霾,预计到2022年PM2.5的平均浓度将比2012年下降45%。如正常推进,2030年重现蓝天白云的目标值得期待。

  中国携手奥林匹克,有太多记忆值得珍藏;奥林匹克拥抱中国,有太多瞬间值得铭记。

  这一次,在吉隆坡会展中心,我们见证的是中国与奥林匹克盛事的第三次“握手”。

  这是一个崭新的起点,这是一次精彩的出发。我们祝愿:在2022年冬奥会的舞台上,奥林匹克大家庭的所有成员都有满满的收获。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5年08月01日 06 版)

(责编:白宇、胡雪蓉)

关于我们

  • 人民体育微博
  • 微信公众号
  •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