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忘了校园田径运动会(观巣)

薛  原

2015年08月28日08:0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如果说,民间自发形成的马拉松热代表着人们运动意识的觉醒,那么,将田径运动和田径文化带入生活,还需要更多的引领和培育。校园,是不能被忽视的根基

             

  从白天到夜晚,人潮聚了又散。“鸟巢”,这座世界顶级的田径场,正在奉献一场世界顶级的田径盛宴。

  第一次来到中国的田径世锦赛,自然希望将田径运动的魅力充分展现给中国观众。博尔特这样的巨星,依然是田径运动最好的形象大使。而追风的苏炳添、集体突破的“跳远三杰”、“高颜值”的撑杆跳高女将李玲……这些为梦想默默奋斗的中国田径运动员,也在“鸟巢”开始为人们所熟悉。当然,“鸟巢”留下的精彩故事远不止于此。4年前还是一名警察的尤里乌斯·叶果,在男子标枪项目上为肯尼亚拿下第一枚世锦赛田赛金牌;来自南非的范尼凯克,跑出了男子400米历史第三好成绩,也成为第一个在此项目上夺冠的非洲选手……

  没有人会觉得田径是一项“高门槛”的运动。田径用跑、跳、投、走这样最基本的形式、最直观的对抗,诠释着运动之美和精神的力量,也由此被称为“运动之母”。某种程度上,对田径运动的了解和参与程度,代表着体育文化的厚度与广度。

  在国人的生活中,田径看似并不遥远。中小学时代的田径运动会,大概是很多人的共同记忆。只不过,最基层的运动会,并没有为中国田径涵养出足够多的人群和认同。换言之,田径文化并未随着校园里的运动会渗入青少年的生活之中。相反,很多人谈起当年跑步“达标”时的痛苦,倒是心有余悸。在普及和推广的过程中,对田径的认识,远非绕着操场跑几圈那样简单。

  近年来,大众参与马拉松的热情日渐高涨。北京田径世锦赛首次设立的十公里大众跑,参与者众多。如果说,民间自发形成的马拉松热代表着人们运动意识的觉醒,那么,将田径运动和田径文化带入生活,还需要更多的引领和培育。校园,是不能被忽视的根基。

  认识田径、参与田径、热爱田径,田径世锦赛上,顶级选手的较量为人们打开了一扇多彩之窗。但“运动之母”如何孕育出更多田径乃至体育的因子,更重要的赛场,也许就在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的校园田径运动会之中。


  《 人民日报 》( 2015年08月28日 23 版)

(责编:胡雪蓉、杨磊)

关于我们

  • 人民体育微博
  • 微信公众号
  •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