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女子象棋界,25岁的唐丹扮演着“独孤求败”的角色。自从8年前首夺“棋后”,她长期高居等级分第一,几乎垄断重要女子赛事的冠军头衔。在她前后,存在着一个“真空地带”,“70后”和“80初”棋手中尚有王琳娜与之一拼,同龄人和新生代几乎再无人冒尖。
不过,这一困扰女子象棋的“断层危机”,近期却有破局之势。10月14日,2015—2016全国象棋女子甲级联赛第一阶段在山东高密收官,两名“95后”小将吴可欣、唐思楠大放异彩,帮助浙江队力压唐丹领衔的北京队,以14分领跑积分榜。
浙江队教练金海英至今记得这对组合第一次参加联赛时的惨败。“吴可欣和唐思楠进队时,都是十二三岁,棋还没成型。2013年女子象甲创办,她俩输得刹不住车,早早锁定降组。”坚持起用新人,现在成为浙江队崛起的法宝,当初却要以牺牲成绩作为代价。从2008年至2013年,浙江队连团体赛前六都进不去,但与顶尖棋手的不断对决,极大锤炼了这些“小花”。去年的全国个人赛,16岁的吴可欣拿到季军。今年的联赛,唐思楠目前的个人胜率仅次于唐丹。
女子象甲的辐射效应,弥合着一线棋手的“断层”,一些新生代上升势头正盛。前不久的全国智运会,陈青婷、左文静分别夺得专业组女子个人和快棋赛冠军,阻击了唐丹的“卫冕之旅”。“以前遇到唐丹就输棋,现在不怵了,有了较量的自信。”左文静坦言。
不过,金海英对这股“青春风暴”却保持着清醒认识。“唐丹忙于学业在棋上有点分心,但以她的功底和实力,小棋手还不成气候。另一方面,一些顶尖棋手淡出一线、选择性参赛,也给了年轻人空间。”
在2013年女子象甲联赛创办之前,女棋手的比赛机会少得可怜,只有每年一次个人赛和团体赛。而联赛的18轮较量,相当于增加两个专业比赛,成为磨练棋艺的“人才孵化器”。但放眼全国范围,女子象棋专业棋手不过三四十人。女子象甲联赛中,除了浙江队人才储备充裕、年龄结构合理,大多数队伍两人打到底,连个竞争上岗的氛围都没有。
专业队的“棋手荒”,与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缺失息息相关。浙江队的“满员状态”,得益于该省的学棋氛围,培训与俱乐部发展较好,今年还首次举办省级女子象棋比赛。而这样的良性循环,在很多地区却可望不可即。去年个人赛冠军王琳娜说,以黑龙江为例,学象棋的女孩子少,专业队即便想引入新血液,选材也受限制。
今年的智运会,云集了各省的业余棋手和青少年棋手,算是4年一次的“阅兵”。一位教练感慨,能进专业队的“95后”依然屈指可数。
作为关注度最高的女棋手,唐丹每次接受采访时,总会大力“推销”女子象棋。在男子比赛动辄奖金创新高的象棋市场,女子比赛却常常乏人问津。正如一位女棋手感慨,男子是象棋主流,女子更像“附属品”。即便是女子象甲联赛,多亏“象棋之乡”山东高密的支持与扶植,才逐步站稳脚跟。但据一位棋手透露,目前联赛的各参赛队拉赞助都不易,“女棋手的对局费一般是男棋手的1/3,也就两三千元,第一届联赛时我下18盘棋一共才拿了不到两万元。”
对于女棋手,这样的生存状态已比以前有所改善,至少联赛保障了基本收入。而设置预选赛、“松绑”转会等措施,也给了女棋手更多空间。这两年联赛,赵冠芳、时凤兰、陈青婷等棋手均成功转会。不过,由于市场成熟度不同,女棋手还很难像男子联赛王天一转会那样,实现身价与战绩、棋艺挂钩。
创造男女同台竞技的机会,则被视为提升女棋手关注度的一条途径。本世纪初期,女棋手经常参加男子赛事,张国凤、陈丽淳等人取得过前六或前八的佳绩,但如今几乎再无可能。“女子象棋整体水平是不如男子,但不能困在一个小池子里,要创造更广阔的水域。现在,年轻棋手的目标就是战胜唐丹,如果男女棋手同场竞技,她们的技术可能提高得更快。”金海英建议。
《 人民日报 》( 2015年10月16日 2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