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解决场地问题 多些因地制宜

唐天奕

2015年11月21日08:4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上学的孩子,想在放学后踢一场足球赛,常常要几支队共用一个半场;下班的白领,习惯在下班后游上几个来回,而泳池的人们多得就像“煮饺子”;退休的阿姨,喜欢傍晚聚在一起跳广场舞,可是伴舞的音乐一起,周围的居民就立马抗议……

虽然不同的人群各有各的烦恼,但追根溯源,总能找到相似的原因。常有运动爱好者吐槽,闲暇时间想去活动下筋骨,最大的问题就是:去哪儿?要么找不到场地,要么场地收费太高。想找个正规的场地痛痛快快地运动一次,真没想象中那么简单。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日前发布的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时间少和场地不足”仍是群众在锻炼过程中的大难题。如果说克服“没时间锻炼”有赖于个人健身意识的增强,那么“场地不足”这个问题,则不是仅依靠个体就能解决的了。

事实上,针对场地不足的问题,社会上也有不少探索。有些探索的效果不够理想。比如,不少人提议开放校园运动场地,让市民与学生共享学校场地资源。然而出于对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安全的考虑,很多学校并不愿意这么做;更何况一些学校在对公众开放之后,有市民在校园里遛狗、吸烟、损坏公物,种种不文明的现象“伤了学校的心”。

当然,探索中也不乏一些成功的经验。比如,一些机关单位的运动场所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向市民开放;又如,某市一家废旧工厂被改造成运动工厂,健身设施一应俱全,周边居民想要运动一番,再也不用到处奔波寻找场地;再如,不少地区正着力打造“10分钟体育健身圈”,方便居民就近锻炼。

这些成功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解决场地不足的问题,不妨多想想因地制宜。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锻炼身体,莫让群众的运动热情,因为找不到场地而被浇了冷水。

《 人民日报 》( 2015年11月21日 07 版)

(责编:温静、杨磊)

关于我们

  • 人民体育微博
  • 微信公众号
  •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