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评论:敢花钱更要会花钱

2015年12月09日07:3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入冬,国内足球的竞争从绿茵场移至场外一些不为人知晓或留意的角落。那里虽然不能踢球,却是职业足球重要的场所——生意场。具体说,以世界名帅和大牌球星为目标的引援正在忙不迭地展开谈判。其场景和剧情不难想见,无非是指标、条件、薪酬等方面的砍价还价。顺利的已经谈定意向,网上披露出不止一家中超俱乐部已跟外教签约,教练团队即日上任。也有俱乐部的“引进工程”进展不那么顺利,处于“拉锯”状态,这在生意场上也属正常。

  刚刚过去的赛季之中,社会上对职业足球议论最多的莫过于引进外教、外援的无度。并不深谙内情的球迷在意本地俱乐部能否多打胜仗,但有心人用统计数据证明,即使有些外援和外教水平的确很高,可性价比也太不划算了。至于为此埋单的投资人,往往在花了钱却没有换来预想的成绩时,才觉得心疼,倘若有了佳绩,最好是夺冠,再次也要拿到亚冠资格,便会以为投入到位、有所回报。

  敢花钱,会花钱,在足球运动种种规律当中,似乎没有哪一条比“花钱”更能成为发展的前提条件。过去曾说“金钱不万能,没钱万不能”,当职业化改革推行20多年后,关于足球的认识竟然如此“深化”,变成了金钱万能,有钱就可以任性。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大部分中小俱乐部有自知之明,虽然羡慕别人,却没有幻想有朝一日自家也能那样富有,现实的选择是一场一场地拼,到头来争个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球迷的成绩。反倒是成绩不算很差的俱乐部有更强的失落感,以为资金投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导致名次的尴尬,因而对来年的设计必然先从花钱做起。

  市场经济,效益为重。无论是否真有钱,如果不计成本,那不是挥霍,就是赌气,都不是真正在做生意。足球运动是社会文化的一项内容,就算是以市场方式运作的职业联赛,也要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比拼才有价值。花钱有该与不该之分,挥霍浪费则没有任何理由。浪费掉的资金大于该花的钱,这叫做得不偿失。数数这些年中国足球的“账本”,不管谁埋单,关键是这样的“游戏”还在继续,无意收手。


  《 人民日报 》( 2015年12月09日 16 版)

(责编:魏艳、马丽)

关于我们

  • 人民体育微博
  • 微信公众号
  •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