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奖牌收获更多喝彩(体坛观澜)

——以新理念引领体育发展新格局的思考之三

郑 轶

2016年01月06日07:1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站在奥运关口,仅以金牌数量和奖牌榜座次排队,中国竞技体育已难寻新的发力点;深入开掘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探索项目发展的市场化路径,则空间广阔

  

  步入2016年,四年一度的奥运大考将如期而至,里约奥运会备战开启倒计时。在体育系统内部,以量化的奖牌数字衡量项目价值又有抬头之势;而在社会层面,公众对金牌已不再那么看重,似乎也成为一种常态。如何看待及应对此种反差,是摆在体育人面前的一大挑战。

  当初国人特别重视奥运奖牌,源自特定的历史背景与时代诉求。在中国体育的爬坡期,依靠行政手段选择性发展某些“小、灵、轻”项目,以谋求金牌数量的突破,确有提振民族自信、彰显国家影响力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前行,奥运金牌被赋予的功能已经转变,公众对体育的认同与共鸣,更多融入全民健身、体教结合等多元化需求。当体育界与社会普遍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相应调整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已经逐渐提上议事日程。

  在多年形成的运转机制中,从地方体育局到各支国字号运动队,工作导向、考评体系一直围绕奥运奖牌展开。不可否认,这样的发展模式使得一些小众项目因夺牌概率高而获得生存空间,但受制于金牌指挥棒,项目结构失衡的痼疾也难以根治。

  必须明确,奥运奖牌仍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也迫切需要完成由“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的转变。而这样一种转变,需要依托体育系统的上下联动方能完成。因为仅靠体制内的修修补补,难以让既得利益者产生自我变革的动力;若要斩断金牌与政绩的纠葛,唯有从源头着手,有破有立。破,就是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彻底铲除金牌背后的利益链条;立,则是遵循项目规律配置资源,建构多维度的体育评价机制。

  站在奥运关口,仅以金牌数量和奖牌榜座次排队,中国竞技体育已难寻新的发力点;深入开掘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探索项目发展的市场化路径,则空间广阔、大有可为。可以想见,当“奥运战略”纳入健康发展的轨道,闪闪发光的金牌,定可收获更多的掌声与喝彩。


  《 人民日报 》( 2016年01月06日 15 版)

(责编:胡雪蓉、杨磊)

关于我们

  • 人民体育微博
  • 微信公众号
  •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