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小伙潘岳的滑雪感悟

踏上雪道 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我运动 我快乐)

本报记者  王锦涛

2016年01月07日07:1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潘岳在滑雪。
  本报记者 王锦涛摄

  扫描二维码
  看更多内容

  见到“80后”小伙潘岳时,他刚从甘肃张掖参加滑雪比赛回到青海西宁。他的右手食指受伤缝了针,还未消肿,“比赛前两天不小心被车门夹到,骨折了。”潘岳说。最终,手指受伤的他和3个队友一起拿下了团体第二名,“非常满意这个成绩,因为获得第一名的团队由专业运动队员组成。”

  滑雪板、滑雪鞋、滑雪杖、雪崩气囊背包……在潘岳的住所,各种滑雪装备占据了不小地盘。

  雪道的起伏就像生活中的跌宕,既能锻炼身体,又能磨练性情

  2004年,潘岳从清华大学毕业。离开校园前,同学约他一起去北京怀柔滑雪,那是潘岳第一次接触这项运动。从此,一发不可收,“那种在雪道上风驰电掣的感觉,让我着迷。”潘岳说。

  “我刚开始滑雪那会儿,会滑的人其实并不多,而且多是野路子。”潘岳说,虽有一些退役运动员教滑雪,但在技术上存在脱节。“如果你看20年前的电影,会发现当时的滑雪板很细、很直,还很长。”潘岳说,“现在的滑雪板是板头宽、板腰细、板尾宽的样子,而且比较短。”最早的那批运动员学的是传统滑雪技术,对新的雪板并不掌握。

  “现在,国内很多滑雪场、俱乐部都有非常优秀的教练,训练也步入正轨,普通爱好者的滑雪水平提升很快。不像我,走了不少弯路。”潘岳说,他当时主要依靠模仿滑得好的人,“然后,自己凭感觉琢磨,其实许多动作都走形了。”潘岳经常观看国外的视频教程和教练手册,若发现非常好的内容还自己翻译,分享给更多的雪友。

  近几年,滑雪运动在国内日渐升温,“我一直认为,滑雪是冬天户外有氧运动最好的选择。”潘岳说,“雪道的起伏就像生活中的跌宕,滑雪既能锻炼身体,又能磨练性情。”

  技术得到提高后,展现在面前的是更宽广的世界

  从开始接触滑雪,到真正掌握这项运动,潘岳用了5年。

  2008年,潘岳受了一次重伤——小腿骨折,因此打了一块钢板、8颗螺钉。医生告诉他,钢板将伴随他一年多,这期间不能再去滑雪。“中间会跨过一个雪季,但我不想错过。”于是,潘岳偷偷去了滑雪场。

  对潘岳而言,那是重新认识滑雪、重新认识自己的一个雪季。因为有伤,不能放开滑,“我就把自己当成不会滑雪的人,从最基础的犁式滑雪、横滑降等动作开始练习。”潘岳说。再一个雪季到来时,潘岳腿上的钢板和螺钉也拆掉了。当他从雪道上滑过时,标准、漂亮的动作赢得了雪友们的尖叫和欢呼。

  突破瓶颈,技术得到全新提高后,潘岳发现,滑雪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个更宽广的世界,“我们日常接触到的是高山滑雪。其实,以高山滑雪为基础,还有很多分支,比如说自由式滑雪、跳台滑雪、登山滑雪等,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对技术要求更高。”

  潘岳还清晰地记得他第一次滑跳台的情景,“从跳台飞出去后,脑子一片空白,唯一想的是怎么还不落地。”但在500次、1000次之后,渐渐熟练了,也学会了转体等技术动作,而且“很享受飞翔的感觉。”

  如今,“滑雪是我的一种生活状态。”潘岳说,“开心时会去滑,遇到困难时会去滑,只要踏上雪道,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在他心底,滑雪被认定是相伴一生的运动

  2012年,潘岳离开北京,来到青海工作。初到青海,对气候不适应还是次要的,最让他失望的是没有像样的滑雪场,“雪道都很短,也没有跳台,很初级。”但地处高原的青海,有很多适合登山滑雪的高海拔山峰,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的岗什卡雪峰就是其中之一。

  岗什卡雪峰,海拔5250多米,有常年不化的冰川,每年都会举办登山滑雪交流大会,潘岳年年参加,从未缺席。他说:“在海拔4800米到4300米的冰川坡段,和全国各地以及国外的雪友一起滑雪,不仅过瘾,而且能相互学习。”

  从2004年算起,潘岳与滑雪结缘已有11年,“时间不算长,在一些有滑雪传统的国家,很多人从三四岁开始滑雪,一直滑到人生的暮年。”潘岳说,“我的目标是滑到70岁。”在他心底,滑雪早就被认定是相伴一生的运动,如果有一天没法飞跳台、不能滑冰川了,他说就去雪山徒步,伴着朝阳出发,跟着落日回家……

  过两天,潘岳准备出发去新疆阿勒泰地区滑雪,“基本上每年都会去,那里雪好,雪友也不少。2016年已经到来,要和雪友们狠狠滑一把。”潘岳笑着说。


  《 人民日报 》( 2016年01月07日 23 版)

 

(责编:胡雪蓉、杨磊)

关于我们

  • 人民体育微博
  • 微信公众号
  •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