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赛事的组织和服务工作有待改进

马拉松,得加快专业化脚步

本报记者 刘硕阳

2016年01月12日07:1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134场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150万人次参与都证明了这项运动正处于大发展的好时候。然而在2016年的开年赛事厦门马拉松赛中,还是出现了争议,大量跟随官方“关门兔”(以净计时6小时完赛配速的官方领跑员)的跑友在30公里处被关在大门之外,导致最终没有完赛证书以及官方成绩。在不少参赛者看来,这是由于赛事组织者根据发枪时间设置关门时间,而忽略了有很多跑友在枪响后好几分钟才能通过起点的实际情况。作为国内马拉松金牌赛事以及国际田联认证的金标赛事,厦门马拉松赛的赛事水平在国内堪称一流,然而此次争议的出现也确实是国内马拉松赛事现状的缩影。赛事数量和参与人数大幅增加的确令人兴奋,但马拉松在国内的开展还有很多难题尚未破解。

办赛还有不少障碍

在2014年中国马拉松年会上,中国田径协会宣布取消举办马拉松比赛的赛事审批,这促使仅在中国田协注册备案的马拉松及相关赛事数量由前年的51场增长至去年的134场。但在2015年,对不少民间的中小型赛事主办者来说,举办一场马拉松赛仍然会遇到“层层阻碍”。

“取消赛事审批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实际操办过程中仍然会遇到安保、交通、城管等‘大山’,取消审批相当于把一座‘大山’打散成几座‘山’,困难还是摆在那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办赛者表示,“以安保为例,安保部门恨不得比赛在偏远的体育场里举办。”这位办赛者表示,希望今后能够进一步细化鼓励民间办赛的政策,在解决交通、安保等重要环节的问题时有章可循。

今年将举办上百场马拉松及相关赛事的智美体育公司同样面临着类似的问题。智美体育副总裁宋鸿飞认为,马拉松赛是检验一个城市各个部门协调管理能力的赛事,需要办赛者和政府通力配合。“办赛本身的需求和政府不同部门的需求很有可能发生冲突,作为办赛方也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把握好哪些方面是一定要坚持的,因为不同地方的情况都不一样,其实国外的赛事也会涉及这样的问题。”宋鸿飞说。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助理高志丹表示,转变中国马拉松运动的发展方式是新时期的工作重点。“马拉松办赛要从以往的政府一手抓,向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转变,积累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马拉松赛事的主办和组织中。”高志丹说。但若想真正调动起社会力量,恐怕还要从“铲除大山”下手。

医疗保障仍是短板

“马拉松运动是我从事的所有赛事工作中,危险最大、风险最高的一项运动。”上海国际马拉松赛首席医疗官马宏赟的话并非危言耸听。作为一名外科医生,马宏赟从2009年开始便参与包括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等多项大型赛事的医疗工作,以他专业的目光审视,目前国内大部分马拉松赛事都存在医疗风险漏洞,“没有出事只能说是幸运”。

翻看以往的案例,选手在参加马拉松比赛时不幸猝死的事情时有发生,在2015年的各项赛事中,就有5起选手猝死事件。“跑者们在比赛中猝死是小概率事件,但这种情况我们即便工作再完善也会发生。我们要做的就是把风险降至最低。”马宏赟说。

作为马拉松运动的管理部门,中国田径协会也意识到了医疗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田协副主席杜兆才表示,马拉松猝死事件仍是影响马拉松运动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新修订的《中国田径协会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等级评定办法》及《中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等级评定标准》中,医疗救援与选手服务同样被定为最高的15分。

不过,政策上的倾斜似乎并不足以保证各项赛事都能对医疗保障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马宏赟呼吁赛事管理者尽快出台国内的马拉松赛事医疗保障规范,并建立赛事医疗保障评估系统,使国内马拉松赛事更加安全。“国内的马拉松医疗保障仍停留在赛时阶段,而在国外这早已形成了一门系统的学科。”

赛事文化尚需挖掘

在上周末举行的2015年中国马拉松年会上,包括西昌邛海湿地国际马拉松赛、张家口康保草原国际马拉松赛以及海口国际沙滩马拉松赛在内的15个赛事获得了2015年中国马拉松特色赛事的称号。在赛事数目激增的时候,突出各马拉松赛事间的差异化刻不容缓,“马拉松运动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培育马拉松文化来实现,因此需要进一步挖掘中国马拉松赛事的文化内涵。”高志丹说。

如何挖掘赛事的文化内涵?智美体育的尝试之一是与中国田协合作打造“一带一路”马拉松系列赛。2016年起,该系列赛每年将举办6到8站,3年后拓展至20个城市左右。“历史悠久的城市有一些地域文化的特色,容易打造出品牌来。”宋鸿飞说,“在实现赛事标准化的同时,也要突出其文化上的特点。”

不过在目前,中国马拉松赛事在挖掘文化内涵上主要还是围绕主办城市的地域特色做文章,而非探寻这项运动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曾完成世界六大马拉松赛事的业余选手李战哲表示,在国外参赛时,最令其印象深刻的是赛事的全民参与,市民自发在赛道两侧为所有选手加油助威,整个场面好像是一座城市的狂欢节。城市与赛事融为一体,便是马拉松运动的文化属性之一。挖掘马拉松文化,不仅仅限于赛道多变的地形等外在表现形式,更应展现这项运动本身所具备的美。

《 人民日报 》( 2016年01月12日 15 版)

(责编:温静、杨磊)

关于我们

  • 人民体育微博
  • 微信公众号
  •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