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让体育贴近民众(体坛走笔)

汪  莹

2016年05月10日07: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体育”在很多中国人的想象中,似乎是职业运动员的专利。尽管很多学校会重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但体育课仍然被视为没有太大意义的副科,不是被所谓的语数外等主科征用,就是被大多数学生用来玩耍或自习。

  那些年,4年一度的奥运会也更多地被视为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综合国力的机会,更多地承载的是政治意义。许海峰、王军霞、李宁、邓亚萍、郎平……这些在奥运赛场上夺冠的中国健儿,其无上荣光的背后,肩负的是为国争光的重担。而比赛一结束,热浪一过,体育似乎又与大众无关了。

  世界在变化,中国在发展,人们的观念在更新,对体育的认识也在改变。上至国家的政策措施,下至个人的参与行动,都在推动体育的全民普及和发展。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关于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任务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日前,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推动群众体育发展”,二者一脉相承。

  全民健身热潮的形成自然不是只靠一纸文件推动的,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1995年,全民健身作为国家计划出台,体育彩票的发行便是为发展体育事业、促进全民健身募资。此后10多年间,设立便民健身场所、配置体育器材设施、投入计划资金,国家的一系列动作让全民健身逐渐蔚然成风。尤其是2008年,借北京举办奥运会的契机,中国掀起了全民奥运热潮。虽然奥运结束了,但其留下的遗产并没有消失。相反,运动一旦成了习惯、形成风气,就很难停下。

  近年来,在老年群体中很火的广场舞、“足球进校园”、全国各地的群众性马拉松赛事、越来越多的健身房和运动场馆,都显示出体育正在走进大众生活。就连申办和筹备2022年冬奥会,也早早就打出了“以申办冬奥带动全民健身”的理念。如今,不仅体育本身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体育产业也越来越多地走进大众生活。全民体育也让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在市场的推动下,体育走进人们生活的步伐势必加快。

  也许,目前在中国还难以看到类似于巴西随处可见的街头足球场景,但在中国政府的政策鼓励、民众的热情参与、资本的市场推动下,相信这一天的到来不会太远。

(责编:胡雪蓉、杨磊)

关于我们

  • 人民体育微博
  • 微信公众号
  •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