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体育课,还该做什么

——撬动学校体育的杠杆在哪里(二)

本报记者 范佳元 季 芳

2016年05月25日03:3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有关青少年体育运动的话题似乎总有些沉重。有调查显示,中国初中生除了体育课之外,只有8%的孩子进行课外锻炼,远低于日本的65%、美国的63%。差距的背后,是运动习惯的缺失,更是体育空间的被挤占和被侵蚀。

  除了体育课,形式多样的校园体育活动本应对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及运动习惯的养成产生更积极的影响。但由于各地重视程度及现实条件的差异,校园体育活动难免良莠不齐。体育活动要如何开展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

  丰富课外体育活动

  回忆起学校刚刚举办的拔河比赛,北京史家小学体育老师刘悦用“壮观”一词来形容,“参赛的五年级每个班有40多名学生,我们要求每班派出男、女各20人参赛,其实就是鼓励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

  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校园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被再度提及,校园体育应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带动更多人参与。

  场地资源的限制、体育师资的匮乏自然是学校体育开展过程中的障碍。有业内人士表示,《意见》的出台,一方面是国家重申了对学校体育、学生体质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折射了我国学校体育的弱势地位和学生体质不容乐观的现实。但即使是场地充足、师资齐备,愿意在开展校园体育方面下功夫的学校依然不多。

  “很多学校对体育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没有意识到学校体育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应该是全面的。”史家小学副校长张欣欣说,如果学校意识到了这一点,又有机会体验到这一点,可能在转变思路上会更积极。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键建议,校园体育活动应该更多地强调参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不能靠‘说服’,必须在实践中‘体验’‘历练’‘磨练’,让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是非常重要的方式之一。”

  刘悦说,学校既要在项目设置上动脑筋,增加趣味性和参与性,又要尽量做到赛前准备的细致周到,防止运动伤害的发生,“我们的拔河比赛由于参与的人多,都是提前一周做准备”。

  办好学校运动会

  课外活动、学校运动会是学校最直接的“体育实践”形式。但原本应成为校园“节日”的学校运动会往往是“极少数人在比赛,大多数人在晒太阳”。“以往,很多学校开展体育活动只是一部分人参加,校园体育往往只能成为‘少数人的活动’。”吴键说。

  “好多学校开运动会只为完成任务,而且过多迁就学生,怕天热怕下雨,设置的项目也只是少部分人参与。”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认为,学校运动会与日常的体育教学、平时锻炼脱节的现象使运动会的效果大打折扣,“学校平时要多为学生提供在运动场锻炼的机会。”

  8岁的刘伯暄是广州大学附属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学校运动会上,比起50米短跑的个人项目,他更愿意报名参加4×50米接力跑,“因为跑好了,不仅自己可以拿到奖品,4个人都有。”团队意识就这样润物无声地在孩子心里生根。据刘伯暄的母亲郭女士介绍,校运会同时也会邀请家长参加,小朋友担任志愿者为家长提供服务,“我觉得这(校运会)是塑造孩子性格的好机会,比如让孩子学会关心照顾他人等。”

  “体育是素质教育也是健全人格的教育,包含团队协作、竞争意识,充满正能量,也越来越受到学生、家长和老师们的认可。”张欣欣说。

  解决学生运动不足的问题,仅仅依靠学校和老师还远远不够。“家长要支持学生参加社会体育活动,社区要为学生体育活动创造便利条件,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共同指导学生体育锻炼的机制”,校园体育在今后的开展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鼓励家长的参与,同样是史家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的特色之一。张欣欣介绍,学校有专门的爸爸运动队,在校运会开幕式上还有爸爸方阵参与入场式,目的就是鼓励家长们能够多带着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多参与孩子的成长。“运动习惯的养成不能单纯靠校内有限的运动时间,还要在家庭营造氛围。”他说。

  搭好校园赛事平台

  如果说校运会的“气质”在于“重在参与”,提升体育的教育功能,那么跨地区、贯通小学到大学的校园竞赛体系将发挥着为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成才路径、培育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

  5月初,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男子篮球队获得“北京市中小学篮球冠军赛—Jr.NBA高中组”总决赛冠军,司职后卫的王孟轩获得MVP(最有价值球员)称号。接过奖杯时,王孟轩动情地表示,希望将来有一天能代表北京队参加CBA(中国男篮职业联赛)比赛。

  王孟轩的理想有现实路径来保障,从小学到大学的四级篮球联赛体系已经搭建完成,在升学的过程中,联赛级别也在提升,学生球员中的佼佼者可以在级别最高的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舞台上亮相,一些人还可以参加CBA“选秀”进而成为职业球员。

  运动项目的发展离不开赛事。日本校园足球之所以持续百年历史不间断,与其最初注重赛事搭建和交流密不可分。百年赛事积淀下文化和传统,帮助足球真正在校园扎根,这也是日本足球在亚洲取得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各种校园赛事日益红火,其中足球声势最大。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中小学体育教研员余立峰认为,建立竞赛体系一定要结合所在地区和学校的特点,“可以采用布点的方法,让在项目上真正有特长的学校参加进来,而不是建立一个比赛,要求所有学校都参加”。

  校园赛事体系有利于整合各方资源,让“教体结合”有了抓手。谈及学校体育,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王艳霞说:“我们的理念是把北京市的优质体育资源让学生使用,将学生比赛提升到一定高度,充分尊重学生球员,使他们有更好的舞台展示自我,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 人民日报 》( 2016年05月25日 23 版)

(责编:袁勃、杨磊)

关于我们

  • 人民体育微博
  • 微信公众号
  •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