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的“脚手架”(笔走桑巴)

2016年08月06日04:3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为用脚手架搭建的过街天桥,连接着里约奥体中心、媒体中心和运动员村。
  本报记者 史家民摄

  在印象里,“脚手架”一般只会出现在工地上,来了里约才发现,这个东西竟然是个“百搭神器”。

  从位于巴哈区的3号媒体村乘班车,一路上经过好几座过街天桥,全部是“脚手架”的杰作。运动员村附近的一座天桥,长度超过千米,密密麻麻的钢筋架子上铺着木板,外侧蒙着钢丝网。远远望去,真有点“后现代主义”的味道。

  奥运场馆内,临时搭建的看台也劲吹“脚手架”风。乒乓球馆位于奥林匹克公园内,所有人进入赛场时,都好像在穿越一片“钢筋森林”。难怪有记者戏称,来里约可以组织一次“脚手架探险之旅”了。

  主媒体中心的志愿者维耶拉说,大赛用“脚手架”搭建简易建筑,从两年前的巴西世界杯就出现了,“你问结实吗?反正我觉得不会塌。”而尽可能使用临时设施,也是里约追随伦敦奥运会的步伐,不大兴土木、减少浪费的思路。

  也有人嘀咕,就算是临时设施,在大型赛会期间起码也得象征性地装饰一下,哪怕挂个条幅或刷个油漆。但巴西人显然不在意“面子工程”,反正早晚要拆除,何必多此一举呢?这样做的好处是,里约奥组委又成功地节省了一笔资金;当然,这么一来,奥运区域似乎有点“大工地”的即视感。

  不过,对于随遇而安的巴西人来说,这些 “脚手架”并不碍眼,反而成了奥运区域的一大醒目元素。而经过最初的错愕之后,各国记者也渐渐习惯了“脚手架”的存在,走在天桥上也不再提心吊胆,变得健步如飞。如此看来,里约无心插柳的“脚手架”反而成了卖点呢。


  《 人民日报 》( 2016年08月06日 07 版)

(责编:王政淇、杨磊)

关于我们

  • 人民体育微博
  • 微信公众号
  •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