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体育>>篮球

“球鞋门”背后,我们的联赛产品何时“转型升级”?

2016年11月03日10:46 | 来源:新华社
小字号

 新华社杭州11月3日体育专电(记者 吴帅帅)2日CBA联赛广东队对深圳队的比赛中,易建联用了一种颇具仪式感的方式“谢绝”了篮协提供的球鞋。虽然赛后阿联表示,换鞋是考虑到有挑错了鞋导致跟腱发炎的前车之鉴,怕影响身体健康。但争议了多年的“选鞋权”如今爆发,此中原委早已不仅仅是一双鞋合不合脚的问题。

  其实赛前关于易建联究竟会穿什么鞋上场早已成为热议话题。因为此前篮协已对未穿联赛赞助商球鞋的周琦、王哲林给予通报批评,如若再犯将处以停赛。应该说篮协维护赞助商利益的态度是坚决的,但球员无声的抗议同样有力。球鞋背后是各方利益暂时的抵牾。

  我们不能过度指责赞助商统一球鞋的要求,毕竟真金白银的天价赞助下,篮协、球队和每一个队员都是受益者,而且白纸黑字的合同条款必须得到执行。

  但是参照一些成熟的体育联赛,球鞋作为一种强功能性的装备,一般没有统一要求。在足球五大联赛和NBA中都是如此,球员可以自主选择品牌。往往脚上的合同是自己的,身上的合同是俱乐部和联赛的。因此篮协当初选择售卖球员的“选鞋权”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也是众多现场球迷支持易建联“换鞋”的理由之一。

  不过,据此迁就球员显然也是说不过去的。易建联等球员如此“任性”恐怕和篮协多年“特事特办”的经验有关。多年以来,外援不受统一球鞋合同的约束,国内大牌球员通过申请也可以享受这样的“特权”,赛场上用胶带遮挡logo成为一种滑稽的“权宜之计”。此前的特例本身就让这次“整顿法纪”的效力大打折扣。

  除了一刀切的合同,特例频现的管理方式,“球鞋门”在深层恐怕还折射出了篮协在联赛商业开发上的尴尬角色。

  首先是角色定位,长期以来协会都是管理者和服务者一肩挑。赞助商和球员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球员更是一个没有机会发声的群体,这就导致了像篮协为球员“选鞋”却两边不讨好的局面。

  在矛盾早已显现、合同无法更改的现状下,基于平等沟通,是否能出现三方都能接受的“赎买”方案或者类似补充条款?一方面有能力的球员可选择自己喜爱的品牌,另一方面作为对赞助商的补偿。

  其次,商业开发上,成熟的商业联赛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平台,球迷走进球场享受的是产品和服务。赛场上尴尬的丢鞋事件其实是砸了CBA的招牌。“球鞋门”中赞助商和球员可以只纠结于如何把现有的蛋糕切好,但篮协和CBA公司却需要有协调各方利益把蛋糕做大的意识。

  针对“球鞋门”,众多网友发出的评论是,说好的职业联赛呢?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讽刺,恰恰反映出了我们的职业联赛作为一种产品糟糕的用户体验现状。

  球员的职业素养需要规则引导、赞助商的赞助需要和职业联赛的产品开发匹配。如果有一天,各方能认清CBA是他们共同经营的产品,而不是“谁沾了谁的光”、“谁动了谁的奶酪”这样简单的利益分割,那才是我们联赛产品升级的保障。

(责编:杨磊、胡雪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